辛夷,又名望春玉蘭。是木蘭科的一種植物,花蕾緊湊,芳香濃郁,具有 祛風通竅,鎮痛殺菌等功效,是名貴中藥材。
辛夷路,又叫富裕路,寬4米,長55公里,貫穿南召演藝山脈23個行政村,198個村民小組,使深山區3.8萬名群眾從此告別了行路難,走上了發展辛夷的富裕之路。因此,群眾又稱之為“民生路”、“德政路”。
文明長廊,又稱百里文明長廊。它是沿辛夷路55公里的3個鄉鎮,14個行政村按照連線成片的規劃,強力實施以“文明新村、精神文化、綠色環保、平安和諧”四個通道為主要內容的文明新村創建工程。它是全省首個深山區“百里文明長廊”。
一種中藥材,一條山區公路,一個文明長廊,不僅振興了南召產業,帶動一方百姓脫貧致富,而且推動了南召旅游業發展。
辛夷帶動特色產業
南召辛夷聞名遐邇。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初,南召年產辛夷1萬多公斤,與山茱萸、冬花并稱“南召三大特產”,至今仍有500年以上的辛夷天然植物群落。南召是辛夷最佳適生區域,產品色鮮、質佳,1997年版《國家藥典》把南召辛夷列為正品。據河南農大測定,南召辛夷揮發油含量高達4%~5%,高于其他產地的1~2倍,居國內同類產品首位。1991年獲南陽仲景杯中藥材國際博覽會金獎。2000年,南召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辛夷之鄉”。2001年,南召縣被省政府確定為綠色地道中藥材基地縣,成為全省10大中藥材基地縣之一。2003年,南召辛夷及其制品正式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保護注冊認證。2005年,原國家郵政總局《玉蘭花》特種郵票首發儀式在南召舉行,中國·南召辛夷國際高級論壇在南召召開。
為大力發展辛夷生產,近年來,南召縣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采取承包、拍賣、租賃、股份制合作等形式把荒山交給群眾來經營,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林,形成了百姓摘“金銀”,國家留青山的林業格局。辛夷生產由過去農民的自發隨意經營狀態向有組織、有規劃、產業化經營發展。至目前,南召的辛夷種植區域由原來的3個鄉鎮擴大到16個鄉鎮,種植面積由1萬畝發展到40萬畝,形成了長127公里的辛夷綠色長廊,培育辛夷專業村24個,專業戶1000多戶。辛夷總產量由0.5萬噸提高到1.4萬噸,占河南省的80%、全國的40%,成為全國辛夷生產第一縣。同時,還建立起國家首座辛夷基因庫,實行良種資源重點保護。
為開發辛夷系列產品,實現加工增值,南召縣委、縣政府組建成立了華龍辛夷開發有限公司,它上掛科研機構,下聯千家萬戶,成功研制開發出辛夷油、辛夷含片、辛夷香水、香熏氧吧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十多種,暢銷德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該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大力發展種植基地,使1萬多戶農民脫貧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辛夷路扮靚旅游業
2005年,南召縣委、縣政府根據農民意愿,先后投資1700余萬元,歷時5個月,修成了這條55公里長的辛夷路。為了修建此路,沿途小店、云陽、皇后三鄉鎮村民冒酷暑、斗嚴寒,發揚林縣人民的“紅旗渠”精神,劈山炸石,積極投工投勞,備沙備石,實現了當年施工、當年投入使用。解決了深山區群眾出行難的問題,為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建設文明新村提供了便利。
辛夷路的建成貫通,形成了辛夷主產區道路鄉鄉相連、村村相通的路網格局,解決了3.8萬人的行路難問題,真正方便了當地群眾,徹底改變了過去“交通靠毛驢,運輸靠背簍”的局面,激活并帶動了以辛夷特色產業為主,以礦產開發、農副產品加工、生態旅游業等為輔的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年直接經濟效益可達3600萬元。對鞏固山區扶貧成果,全面提升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