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著]:老吳啊,您覺得北京市場上您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哪一家報紙?指名道姓說說看。
[吳海民]:我們報社的同志們有一個共識,京華時報最大的對手是我們自己。當然,在市場上,我們也面臨著眾多的對手、眾多的高手,這些報紙都有他們很優秀的地方,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報紙的替代性問題。我認為,北京目前的都市報紙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這和物質產品是一樣的。物質產品是一個可以替代的市場,精神產品更是一個容易被替代的市場,這是由于:報紙作為一種大眾化的精神文化產品,質量的優劣一目了然。報紙實行社會約定的統一的售價,同價而不同質的情況凸顯出來了。報紙作為一種長期的連續性的讀物,產品的替代每天都可能發生。特別是同一城市的都市類日報,身處同一個市場,面對同一群讀者,刊登同一類新聞,編輯著似曾相識的版面,瓜分的又是同一塊蛋糕,這幾個方面都是互相重合的。這種競爭的結果只能是互相替代,好的替代差的、優的替代劣的、強的替代弱的,在這種互相替代中,劣質報紙逐漸退出市場,優質報紙則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報業市場的總和雖然沒有大的變化,但報紙產品在這種互相替代中完成了淘漉和更新。
[任劍揮]:如何將廣告傳媒有機結合,創造最大效益?
[吳海民]:廣告收入是報紙的生命線,盡管不同類型的報紙具有不同的盈利模式,但是廣告的地位都至高無上,少數周報采取高定價策略,靠賣報掙錢,但要靠廣告增值;一些機關化報紙采取成本定價策略,靠發行持平,但靠廣告創收;而市場化程度高的綜合性日報,則一致采取低定價策略,寧可發行虧本,也靠廣告掙錢。發達國家的報紙也是如此,比如說美國的《紐約日報》,日常售價只有50美分,版面量平均達到100多個版,發行量達到200萬份左右,即使在圣誕節多達1000個版的時候,報紙的售價也只有1.5美元,可以說報紙主要依靠廣告收入,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一種經營選擇,是實現報紙多次銷售的盈利模式。
在這里我要突出強調的是廣告投放的馬太效應,鮮花和榮譽從來都是簇擁著金牌得主,而與其他眾多選手擦肩而過。僅僅是微小的差距,卻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報紙的廣告投放,從來都是沖著王者而去,馬太效應格外突出。報紙的廣告量與發行量是成正比的,但不是同比例的。發行量只會呈現數學級的增減,廣告量則會對其作出幾何級的反映。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弱肉強勢、贏家通吃”。
[聯誼武裝力量總司令]: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經常聽到這樣的叫賣聲:晨報、信報、華夏時報,三份一塊。
[吳海民]:這種情況我也注意到了,自從去年以來就有這樣的現象。但令人欣慰的是京華時報一直是堅持正常售價的。
[撞開那那扇門]:針對目前北京地區幾種報紙報道內容雷同狀況,有無應對方案――我認為老百姓是不會喜歡千篇一律的論調吧。
[吳海民]:我認為報紙作為一種產品,它的差異化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差異化的優勢簡直可以等同于競爭的優勢,特別是一種新的產品在它進入市場的時候,必須采用差異化的策略。中國出版界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叫“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變,人變我優”,它充分說明了差異化原則在出版物中的應用。
京華時報創刊的時候,充分采用了差異化的策略,概括起來就是:別人辦對開大報,我們辦四開小報;別人側重各類專刊,我們專心做好新聞;別人報道全國新聞,我們突出本地新聞;別人按行業劃分版面,我們按版塊劃分版面;別人注重文字報道,我們注重圖文并茂。這一系列產品差異化的決策,使京華時報有了與競爭對手明顯區別的獨特個性,在北京報紙圈里一下子跳了出來。但是,產品差異化的策略主要是市場的新進入者的策略,市場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差異化的縮小,無論一種產品的差異優勢看上去多么堅如磐石,競爭最終將使其消失殆盡,因為任何產品都會引起競爭者和跟進者的刻意模仿,報紙這種產品模仿起來更加簡單,更加快捷,今天是差異的,明天就是相似的,后天可能就是雷同的,起碼在今天,報紙的產品設計還沒有專利和版權保護可言。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北京的報業競爭中,京華時報的版面風格和報道方式一直成為被模仿的對象。這說明當報紙靠“人無我有”差異化問世之后,就不可能總是輾轉騰挪、尋求差異,而必須天天出彩、日日創新,做到“人有我新”。
當競爭對手也在不斷出新的時候,還要高出一籌,做到人新我優,如何提高質量、如何不斷創新,這是長期的挑戰。
[嘿嘿!]:請問:吳先生,您認為京華時報發展的方向是什么?希望最終要達到怎樣的社會效果。
[吳海民]:京華時報的發展方向具體的體現在我們的五年發展戰略規劃中,這個規劃是從2002年開始起草的,經過反復的討論、修改,在去年年底得到的社委會和董事會的通過,從今年起開始實施。具體說,京華時報的發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核心業務;第二個層次是戰略擴展業務;第三個層次是未來新興業務。正如一個比喻,“碗里吃的,鍋里還要有煮,地里還要有種的”。所謂“碗里吃的”,就我們核心的主營的業務,也就是京華時報本身的發展。
這項發展我們有五個重要的指標,力圖在五年之后實現“五個一”工程:第一個“一”,是報紙的出版規模在常態下達到日出一百個版。第二個“一”,是日均發行量達到100萬份;第三個“一”,年廣告經營收入達到10個億;第四個“一”,報紙的發行和物流年收入超過1個億;第五個“一”是員工的月平均收入達到1萬元。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發展的第二個層次就是戰略的擴展,要抓住機遇、不失時機的實現跨地域的擴張,爭取在若干城市創辦都市類報紙,早日形成一個以都市類報紙為主體的報業集團。第三個層次是著眼于未來長期的發展,做好一些跨媒體、跨行業的業務準備。
[任劍揮]:再問嘉賓,報紙作為傳統媒體,優勢幾乎都被挖掘盡了,那么他的劣勢在哪里呢?我很想知道您的看法。
[吳海民]:作為傳統媒體,相對網絡等新媒體,報紙的劣勢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說它出版的周期性,總是二十四小時之前發生的事情,在網絡面前,它的新聞是遲到的。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劣勢在于它對年輕人的吸引。前一段時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