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載《墨子·公輸》篇,大意是:墨子聽說公輸般(魯班)為楚惠王造了云梯,即將攻打宋國,就從魯國出發,用了十天十夜趕到楚國都城郢(湖北江陵),通過說理和技術比武,阻止了這場戰爭。最后公輸般以為殺了墨子就可以順利地消滅宋國,誰知墨子說,他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帶著他的守城器械到了宋國,等待楚國的入侵。于是楚王放棄了伐宋的念頭。墨子弟子紀律嚴明,不怕流血犧牲,《淮南子·秦族訓》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毛澤東曾對墨子給予高度評價,說“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蔡和森在深入研究列寧的理論與實踐后認為“列寧在蘇俄的實行與墨子理論近似”。
墨子是春秋末戰國初期的思想家,他本名翟,魯國人,有的說是宋國人。他出身平民,自稱“賤人”,“北方之鄙人”。他博學多才,擅長于器械發明,其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曾制成“木鳶”,據說三天三夜飛在天空沒有掉下來。他尤善守城技術,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21篇。墨子與子夏、子思同時,曾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現在所傳《墨子》一書,為墨翟及其弟子、后學所著,漢代有71篇,現存53篇。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儒墨成為春秋戰國時代并駕齊驅的顯學。《韓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孟子》也說:“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哲學家馮友蘭認為,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儒家的人,其實,墨子本人對孔子是極為景仰的,墨子認為,孔子有其“當而不可易者”。
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以苦利人。他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以利人為義,虧人自利為不義,以是否利于人民作為衡量是非的重要標準。他的非攻、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都體現了這一精神,同時他要求他的門徒學習大禹治水、自苦為極的精神,立下“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的原則,而墨子自己只著粗布短衣,只穿麻鞋或木屐,在個人物質生活方面,只取最低的標準。對他這種“志士之道”的精神,作為政敵的孟子十分贊賞:“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是說墨子主張兼愛,為了天下老百姓的利益,哪怕是磨光了頭頂,跑斷了腳跟,他也會去做。莊子也由衷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是說墨子真是天下難得的大好人,即便許多年以后,人們也不會忘記他,因為他是真正的天才和志士。當代學者向以鮮說墨子,是“一個以愛為武器的智者,一個以嚴密邏輯思辨聞名于世同時又沉默如金的哲人,一個獨具創新意識的偉大工匠,一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防御技術的思想家”。
墨子的思想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與愿望,體現了仁人志士富于自我犧牲的俠義風骨和獻身態度,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追求與和諧社會的理想。墨子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中國人生精神中揮之不去的重要特性。清末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赴刑,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在其所著《仁學·自序》中寫道:“墨有兩派:一曰任俠,吾所謂仁也,在漢有黨錮,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體;一曰格致,吾所謂學也,在秦有《呂覽》,在漢有《淮南》,各識其偏端。仁而學,學而仁,今之十其勿為高遠哉!即墨之兩派,以近合孔耶,遠探佛法,亦云汰矣。”正是深受墨家兼愛和俠義思想的影響,譚嗣同以其熱血,為后人樹立起“摩頂放踵利天下”的楷模。■郭 嵐【原標題:兼相愛 交相利——讀《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