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來為城市化進程提供了什么
中國要從農業大國向現代化工業社會發展轉型,必須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轉移。但這個農村人口大轉移必須建立一個極其簡單又極為重要的基礎上:每個中國人都有飽飯吃。小說《時運》很樸實地寫道:計劃經濟年代,“責任承包前,全省28萬多個生產隊農民全年口糧300斤以上的只有百分之十一,300斤以下有百分之八十九,其中不到200斤的占百分之三十。”○14城里人過年每人只配給半斤豬肉指標,豆腐、醬油、棉布、自行車都要憑票供應,極其緊張。在那樣的年代,國家只能嚴格控制商品糧人數,堅決制止農民進城,把進城的農民作為“流竄犯”打壓。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國家才有能力實行糧食開放,逐步容許、歡迎、提倡農民進城,城鄉一體化的政策才能得以出臺。這就是中國現代城市化進程的獨特之處。中國是在最廣大的農業社會的基礎上,最貧困的經濟水平線上,最深厚的農耕文化上開始現代城市化進程的。這和西方的城市化進程,和許多發達、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都很不相同。正是這個不同,進城的農民,為了生存,舍得拼命,“命就是錢,錢就是命。”“拿命去換錢,天經地義的事情。”大量從相對封閉落后的農村跨入燈紅酒綠城市的的農村青年,他們試探著邁出一只只腳,小心翼翼又義無反顧地走進城市,融入陌生城市新的生態圈,裴平平就是龍鱗城里第一個自建私房的人,但真正站穩腳跟并融入的并不多。娥姐高中剛畢業的時候,也興高采烈到深圳去發展過,但發展不起來。施麗華為了在城里立定腳跟,只好以身體做本錢下注,而且是一仆二主。三馬虎為了在城里立定腳跟,只好與大十多歲的文寡婦結婚。另有好幾個人,如桂海水的兒子,在城里犯了事,反被政府判了刑。七老板資金雄厚,彭玉蓉關系網寬廣,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書中許多苦痛的活生生的事例表現了中國城市化進程初期起步艱難、悲劇色彩濃郁。那么,城市的原住民是否生活得優裕呢?不!他們中品質低劣者甚至靠騙農村人的錢過日子。某縣城里一家小公司招考文員,一人一次收一百元報名費,那家公司的經理就是一個下崗工人,招文員只是騙錢的手段。下崗的車間主任春叔一家,是地道的城市貧民,更是城市貧民的優秀代表。他自身生活拮據,卻對農村人相濡以沫,盡力接濟。他時刻憂國家之所憂,說:當下有“一個怪圈。政府不準拖欠農民工工資,政府盲目招商又拖欠張老板的錢。張老板違反合同付不出王叔的錢,工人們鬧事,政府又要來了難——這個怪圈如何解得開呵!”這一筆非常重要,如實地擺出了我國城市化初期,農民、市民、政府都有困難,正因為各方面的困難,才上下一致,同舟共濟,互相體諒,共渡難關,中國現代城市化進程才能持續而快速地推行下去。積極樂觀的劉春來像積極樂觀的春叔一樣,不在意反腐倡廉的流行思路和顯在的貧富矛盾,沒有大寫農村 “993861”部隊和農村的蕭條,沒有大寫進城的打工族的原始積累和市民的困難,避開打工崽文學的慣性思路,避開農民身份變化的一般性觀照,避開市民生存的廉價樂觀,從歷史的、文化的層面表現當下農民和市民的命運,從而顯示出社會的巨變。
中國的城市文化與西方的城市文化極為相似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凡城市都具有六大共同性:一曰聚合性或集中性,各種人、事、物和觀念因過于集中和濃縮,城市中心遠離了自然,人受不了物的壓迫,只好逃離。上世紀50年代,美國白人退出城市中心,進入郊區,黑人則從郊區進占城市中心,來了一個位置大互換。二曰競爭性,城市中的一切,無不處于激烈竟爭的態勢下。三曰功能性,城市的一切設備,設施,都從“有用”出發,無空閑之物。四曰消費性,一切設備,設施,都是滿足需要,刺激欲望,擴大消費,豐富生活,增強娛樂性。五曰前導性:大城市引領中小城市和鄉村的生產生活消費新潮流,尤其在服裝,飲食,娛樂三大服務性行業。六曰遮敝性與開放性并存——現代社會強調保護個人的隱私,城市的設施和制度都具有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