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遷的《史記·游俠列傳》里面,重墨濃彩的記載了西漢時期著名的俠客郭解。司馬遷把郭解推崇為漢朝第一大俠。
郭解是漢代河內軹人,就是今天的濟源人。史料記載,郭解重承諾、講義氣、輕生死,為尚義任俠。
郭解的父親曾經因為俠義而犯下錯,在漢文帝時期被誅殺,郭解小時候也一度陰毒殘忍,殺人劫貨,私鑄錢幣,掘人墳墓,做下了很多壞事。但到成年后,郭解痛改前非,修正自身,以德報怨,往往真心幫助別人而不望報答,給人救助而從不彰顯自己的功勞。
有一次,郭解姐家的兒子與別人喝酒時發生了不愉快的事,與人結怨,后來被殺。郭解的姐姐把他的外甥陳尸街頭,想借此羞辱和激怒郭解,讓他替自己的兒子報仇。后來,兇手自歸,將實情告訴了郭解。郭解不僅沒有加罪于他,還很公道的說“是我外甥的不對,他罪有應得”,于是就饒恕了那個兇手,埋葬了自己的外甥。附近的人們聽說了郭解處理此事的態度,都為他那種正義和寬容的態度所感動,所折服,更加的依附于他了。
當時的洛陽有兩家人結怨很深。為了使兩家和好,洛陽當地的賢達人士曾經去調停,但結果都不理想。后來請郭解出面說和。兩家人有感于郭解的人品和聲望,都放下宿怨,聽從了他的勸解,恩怨冰釋。但是,郭解考慮到保全洛陽當地賢達人士的聲望和面子,所以不想把調停的功勞據為己有,就悄悄地連夜返回濟源,對外面的人卻說是洛陽當地的人給擺平的這件事。后來洛陽城的曾經參與調節的人聽說了此事,都特別感激郭解的為人,更加傾慕于他。郭解的聲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但是,郭解是生活在西漢初年寬松的政治環境中的,所以才得以成就任俠之名。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推崇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此時,郭解的行為與當時的政治趨勢產生了格格不入的矛盾。認為“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為解決這種局面,為了政治統治秩序的穩定,出于政治的需要,也為了削弱強大的地方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組織遷徙了一部分在地方上勢力影響巨大的富賈大戶集中的茂陵居住。在這種大的形勢下,郭解作為聞名一方的地方勢力,也被列入了遷徙茂陵的名單。武帝時期的大將軍衛青出面為郭解在武帝面前求情,說郭解的家財有限,不符合遷徙茂陵的標準,不應該遷徙。而武帝卻說;“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意思就是說一介平民竟然能讓一個大將軍出面替他說話,可見此人并不貧窮。所以仍然把郭解作為了遷徙茂陵的對象。
郭解遷移到關中,非常注意低調處事,出門從不坐車,也不喝酒,但關中的賢人豪杰無論從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與郭解結為好朋友。然而,接踵而來的是對郭解很不利的事件。先是郭解的一位門客因為為郭解打抱不平,在郭解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掉了當時揭發郭解遷徙茂陵的軹縣縣掾的頭扭斷了,后來,縣掾的父親楊季主也被人所殺。 這事上報到了朝廷,湊巧的是,此時正好又有人在皇城附近把楊季主家上書武帝的人殺死了。皇帝得知此事,認為這都是郭解一人策劃指使的,就親自下令官府捉拿郭解,郭解不得已走上了亡命天涯之路。由于郭解的人品和威望,郭解不想讓別人替罪于他,所以,他每逃到一處,從不隱姓埋名,總是把自己的名字和所犯下的罪告訴留宿過自己的人。官府一路尋訪追殺。面對天下英雄仰慕的郭解,素昧平生的臨晉大俠籍少公幫助他出關,逃亡到了太原,當追蹤而來的官吏找到籍少公時,籍少公慨然自盡。一個人能為一個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而自殺,以求為其保全秘密,可見郭解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之大。
所以,好長時間以后,隱藏在太原的郭解才被官府擒獲,而此時,一個軹縣的儒生因為批評郭解而不合時宜地被郭解的門客殺掉并割去了舌頭。又使郭解罪上加罪。當時武帝時期的御史大夫公孫宏認為郭解雖然是一介平民但是卻以任俠自居,橫行鄉里,睚眥必報,此次殺人事件雖然郭解自己并不知道,但有人肯為他殺人,這比他親自殺人更可怕,所以應當判處大逆無道之罪,繼自己的父親因為行俠而在漢文帝時被殺之后,一代大俠郭解最終被漢武帝下令滅族。
一代任俠就此灰飛煙滅。俠,產生于禮崩樂壞、人性光輝極度張揚的春秋亂世。在反抗暴秦、楚漢相爭的動蕩歲月里,到處是萍蹤俠影,西漢初期,政府推行寬松自由的黃老政治,使得西漢成為游俠的第二個黃金時代。但是,“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當俠義所追求的自由與朝廷所倡導的秩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的時候,俠不僅不再被朝廷所認可,還成為需要加強控制的對象,而郭解作為地方上一股很大的勢力,他的聲望和影響力遠遠超過對當地父母官的尊敬,他的知名度也遠遠超過知府和縣令,成為漢代統治階級耿耿于懷的事情,自然列入被鏟除的名單之內,因此也在劫難逃。所以說,是時代鑄就了郭解悲慘的結局。作者: 胡成芳【原標題:漢朝第一大俠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