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要騰飛,離不開科技搭橋人才鋪路
打好農業翻身仗,僅僅是樓村邁出的第一步。許福卿深深懂得,樓村要徹底擺脫貧困,邁進小康,走向富裕文明,必須發展工業,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走改革創新跨越發展之路。1967年2月,在許福卿的帶領下,村里千方百計籌集8000元資金,在樓村辦起了全縣農村第一家面粉廠,村辦企業從那時候起,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一臺臺機器落地生根,當別的農村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樓村已走向了工業興村的大道。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全國各地鄉村企業開始走向低谷的時候,許福卿又領先一步,走上了發展高科技企業的新路子。村里有一家木器廠,經過滾動式發展,到1993年逐步建成了生產高科技產品的氫氧化鋁粉料廠,生產的產品在全省獨一無二。次年利稅已達到400萬元。是把這些錢給群眾辦成福利,還是繼續發展集體企業,許福卿經過反復考慮,又和村兩委會干部、廠長反復研究,形成上高科技產品、向高科技邁進的決定。繼而他召開村民大會,宣讀了兩委會的決議,詳細向村民講解了發展高科技企業的思路、做法和發展前景,號召所有樓村人,要為樓村企業向高科技企業發展,提供支持,提供信息,推薦項目,舉薦英才。
許福卿同志的人格魅力就是號召力,從干部到村民,從工人到廠長,從工商戶到私人企業主,紛紛向村里提供發展高科技項目的信息。停薪留職,當上企業主的本村教師許福彥,1995年春天,在新鄉談業務時,得知同一住室的是天津某廠一位阻燃劑專家,如獲至寶,馬上給樓村打電話,廠長許壽利即開車前往,再三懇求這位專家到樓村實地看看。這位專家被接回樓村與許福卿談話后,被許福卿無形的人格魅力所感動。當場表示,我這個技術雖幫不上樓村的忙,但我可以設法給你們拉項目。我是天津大學化學系畢業,天大化工研究所陳立功是英國畢業的有機化學博士專家,聽說他那里有科研項目,正在找合作伙伴。
許福卿得知這一消息后,隨即派人去天大找陳立功了解商談。陳立功曾在英國諾丁漢大學留學,在獲得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后,就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毅然帶著科研項目,回國內到天津大學應用化學系任教。由于事業不順利,正打算再度出走國外,尋找合作伙伴。許福卿與陳立功一席長談,產生了相識恨晚的感覺,互利雙贏成了兩人的共同心愿。于是雙方決定共同研制當時在國際上尚屬科技尖端的高科技項目——醫藥中間體無水哌嗪。為慎重起見,許福卿請省、市有關專家在鄭州專門召開了論證會,并親自到國家化工部咨詢相關事宜。同時,特邀陳立功及其他幾位專家到樓村考察。陳立功一行考察后,看到樓村大部分群眾都已搬進了新居,而身為全村帶頭人的許福卿的辦公室,仍夾在兩所舊房之間,低矮、狹窄、潮濕,僅容下一桌一椅一人而已。樓村有這樣的書記,書記有這樣的作風,樓村人一定能成功,和樓村人合作肯定會有遠大的前程。當天,雙方便簽下了長期合作的協議。樓村人當即拿出了5萬元作為項目啟動資金。
項目研究啟動后,條件十分艱苦,陳立功和其他幾名專家每天常常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有時夜間餓了就泡包方便面,困了就躺在實驗室里睡眠。本來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課題,結果,他們只用一年半時間,到1996年就完成了無水哌嗪的小試研究工作,當年即組織進入中試,1999年便在樓村建廠投入了工業化生產。建廠時,尚有600萬元的資金缺口,許福卿及廠長東奔西跑,幾經反復,最后兩次才貸到60萬元。他們又發動干部群眾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催生了巨晶化工有限責任公司。2003年春,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在樓村成立了天津大學——樓村精細化工研究所,雙方為長期合作打下了基礎。近幾年先后研究開發出8個高科技產品,其中兩個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5個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2004年9月省科技廳在樓村召開了全省產學研相結合的現場會。巨晶公司2006年產值達1.6億元,利稅5200萬元。該企業被定為河南省成長型高技術企業。
近幾年,樓村把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當做科技靠山,加強橫向聯系和協作,共同研發高科技產品,大大涵養了集體經濟的實力。目前,高科技產品在全村效益中的貢獻份額已占到80%以上。氫氧化鋁項目填補了省空白,高純氧化鋁項目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無水哌嗪和2-氰基吡嗪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近3年來效益更為可觀:2004年16家村辦集體企業產值達到2億元,人均7萬多元,實現利稅3000多萬元,人均1萬多元,上交村里500多萬元;2005年企業產值突破3.5億元,人均10萬多元,實現利稅3500多萬元,人均1.2萬元,上交村里600多萬元,用于公益事業425萬元,每戶平均5450元,在全市企業利潤排名居前10名;現在樓村有企業28個,集體企業擁有固定資產3.5億多元,就業職工2500多人,2006年集體企業實現產值5億多元,實現利稅7265萬元。上交村里800多萬元,本村90%的勞動力進廠就業,實現了離土不離村。
近年來,根據黨的十五大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精神,許福卿提出并經兩委會研究決定,村里專門劃出土地,建了一個民營企業和養殖工業園小區,使樓村的集體、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三架馬車并駕齊驅,為建設社會主義新樓村插上騰飛的翅膀。
身不懶,嘴不饞,財不貪,心不偏
許福卿成功了,樓村成功了,那么,成功的秘訣到底在哪里呢?難道是靠許福卿的拼搏精神和他那超乎常人的智慧嗎?又是一種什么力量使全村人團結在他的周圍,擰成一股繩,甘心情愿地跟著他奮力拼搏呢?說到這,不得不說許福卿那克己奉公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
許福卿有許福卿的做人原則:當干部不能有私心。他說,干部一旦有了私心,整天一門心思去考慮自己的事,就會把群眾擱到一邊,哪會有精力去干好工作。他要求自己和全村所有干部:做到身不懶,嘴不饞,財不貪,心不偏。他常說:“只想自己富,不要當干部;要當好干部,吃虧走正路。”他認為,人活著不能沒有錢,但人不能只為錢而活著。人單純為了追求金錢,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就喪失了人生的價值。金錢有時就像海水,人越喝就會感到越渴。他當干部幾十年,從沒吃過群眾家一頓飯,從不端群眾家一杯酒,從不收群眾家一分禮,從不多占集體一塊磚、一片瓦。他被評為全國、省、市、縣先進個人六七十項,所得的獎金和獎品全部如數上交給村里。
許福卿還有許福卿的選干用人原則:選用的干部必須是德才兼備。他常說,有德有才我去請,有德無才我培養,有才無德我不用。他認為,如果用一個有才無德的廠長,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廠,而是沖垮了人心的堤壩,會動搖一些人對我們事業的信念。樓村任用廠長,標準是政治上堅定、經濟上干凈、作風上過硬、業務上精通,程序是在民主推薦的基礎上,經兩委會集體研究決定的,并讓全體村民對廠長進行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