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莊麻糖一直沿用的是手工藝制作
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魏莊麻糖,曾是當地的支柱產業,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魏莊人紛紛選擇更加賺錢的養豬業,而依靠手工生產的麻糖作坊卻越來越少。麻糖,這種傳統的手工產品如何提高附加值、保持長盛不衰已迫在眉睫
魏莊因麻糖而名揚四方
說起商丘市梁園區雙八鎮魏莊的麻糖,商丘人沒有不知道的。一進入秋季,在市區大街小巷,總能聽到“最好吃的魏莊麻糖,好吃不粘牙”的叫賣聲。11月22日,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依靠傳統手工藝生產的麻糖,在為魏莊打出市場知名度的同時,也面臨著因落后的生產方式帶來的面臨“絕跡”的困境。
魏寶杰今年48歲,做麻糖已經有30年了。據魏寶杰講,他做麻糖的手藝是跟父親學的,“祖輩上說,魏莊的麻糖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很有名了。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生產麻糖的小作坊已經由最初的一家發展到三四十家。”
魏莊的麻糖生產方式都是小作坊式的,作坊實行股份制,一般是四五家參股,一個作坊有十來個人。魏寶杰的麻糖作坊在魏莊是比較大的,有工人15人。“到現在,魏莊的麻糖生產依然是全手工的,從熬制糖稀,到最后包裝出廠,要經過炒糖、拉糖、合氣、定型、風干、加熱、粘芝麻等多個環節。魏寶杰介紹說,魏莊的人一到麥收后就沒什么事了,所以魏莊麻糖的生產周期就是從9月到來年的1月。“另外,魏莊麻糖的含糖量都很高,氣溫高的時候很難保存,這也要求魏莊麻糖只能是季節性生產。”
據魏莊村黨支部書記魏保軍介紹,目前魏莊村有村民1480人,直接從事生產麻糖的有250多人,從事銷售麻糖的則有500人以上。“如果算上對周圍村莊的帶動,整個從事麻糖生產和銷售的人應該在2000人以上。”
魏莊興起養豬業
因為生產麻糖會產生許多糖渣,所以魏莊自有麻糖生產作坊開始,便也開始發展養殖業了。目前, 養豬業已經成為魏莊的另一大支柱產業,而且有越做越大之勢。
魏保軍告訴記者,目前魏莊村生豬存欄量有1萬多頭,有60家規模養豬戶,每家年出欄量在300頭到1000頭,僅是生豬銷售的收入就占了全村收入的50%。
目前,麻糖生產和生豬養殖已成為魏莊的兩大支柱產業。養豬是因為生產麻糖才興起的,但是目前魏莊生產麻糖的作坊卻越來越少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魏莊有麻糖作坊40多家,而目前僅剩下13家了。”魏保軍分析說,十幾年前,整個消費市場還不大,生豬的需求量也小,所以很多村民都是靠生產麻糖積累資本。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生豬的價格也越來越高,村民們開始逐漸選擇更加賺錢的生豬養殖了。
“如今,魏莊生產麻糖的大師傅都是30歲到50歲的人,年輕人都不怎么學習麻糖的制作技術了。”魏寶杰說,制作麻糖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情,年輕人更愿意出外打工,而不愿意學習祖傳的手藝。“雖然目前魏莊的麻糖生產技術還不存在失傳的可能,但是如果再過個二三十年就不好說了。”
傳統產品的現實困境
魏莊因為麻糖而出名,但是因為市場的發展變化,魏莊卻無力借助因麻糖帶來的知名度去更快速的發展。“曾經我也想過將魏莊的麻糖進行集體包裝和銷售,拉長麻糖生產的產業鏈條,提高麻糖的附加值,但是因為村里的經濟能力有限,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科技水平上,都很難去抵抗集約式發展帶來的風險,如今也只能通過小作坊式的生產讓各家各戶去分擔這個風險了。”魏保軍不無遺憾地解釋說。因為采用傳統的制作工藝,使得魏莊麻糖的保質期很短,如果進行集約式生產,這中間的風險就很大了。
目前,商丘很多村子都有著一定知名度的產品和品牌,如魏莊的麻糖,賈寨的豆腐干,惠樓的山藥等。這些地方因為這些產品而出名,但是這些地方對知名產品以及產品知名度的利用率卻非常有限。“產品的知名度和它的生產方式之間還是有不小距離的,一邊是高知名度帶來的市場認可,一邊是落后的生產方式帶來的發展規模停步不前,甚至是萎縮。這就可能導致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民間工藝產品逐漸失去優勢,產業鏈條逐漸縮短,最后這些傳統的手工藝產品就只能在"非物質遺產保護目錄"中才能找到。”魏保軍說他對目前的這種現狀也很著急,但是卻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本報記者 侯公濤 通訊員 祁博 文/圖)(原標題:魏莊麻糖如何抵擋“肉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