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貍在動物分類學上屬于哺乳綱、食肉目、靈貓科、果子貍屬。果子貍的正式名稱應該叫做“白鼻心”,常見的俗名也包括:花面貍、香貍、白額靈貓。
果子貍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我國河北、山西、陜西、江蘇、浙江等地也有分布。目前民間繁殖飼養的數量頗多,但野外族群的現狀不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果子貍屬于保護動物。
從體態特征來講,果子貍的身體略胖,頸部粗短,和身體不易區分。體毛短而粗,呈黃灰褐色,頭頸部毛色較黑,由額頭至鼻端有一條明顯的白色縱帶。雙眼上下延伸至耳下的部分亦各有一塊白斑。后頸、肩及四肢末端則為黑色。頭軀干長48-50公分。尾長略小于體長,約37-41公分,末端為黑色。四肢粗短有力,各具五趾,腳爪銳利。
果子貍屬夜行性動物,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不過人工飼養的果子貍這種習性并不明顯。
野生果子貍的棲息地,分布于低至高海拔之山區,但以低、中海拔為多,棲息地以闊葉林為主,偶可在開墾地發現其蹤跡。
深港科研人員共同研究的結果證實,此次威脅人類健康的SARS病毒來自野生動物。這一研究成果再次向人類敲響警鐘:不能濫捕、濫食野生動物了。
作為醫學專家的深圳市衛生局局長周俊安指出,人類從動物身上感染致命病毒的事例屢見不鮮。動物源引起的人類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原蟲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等,如狂犬病、貓抓熱、鼠疫、瘋牛病、禽流感等就是人畜共患的疾病。
他說,一些病毒對動物影響不大,但對人類卻有很高的致病性,甚至出現很高的病死率。這是因為野生動物在長期與惡劣環境的抗爭中自身已經產生了對病毒的免疫抵抗力。但是人類生活在相對優越的環境中,對抗病毒的能力自然比動物要差一些。因此,愛護動物,就是愛護人類自己。(原標題:新聞背景:關于果子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