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既是飯,又是茶。它是由多種天然綠色食品面粉、花生、芝麻、豆類、果仁等加上多種天然調料精制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能。豫西、豫北一帶,都有喝油茶的習慣。
武陟縣油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在焦作名吃中堪稱一絕,由于它味感純厚、香氣馥郁、濃而不膩、淡而不寡、制作快捷、食用方便而深受老百姓喜愛。
一位小店老板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俺武陟的油茶,早在秦朝就有了,不過那時候叫做甘繆膏湯,到了漢代又稱膏湯枳殼茶,劉邦即位后,封油茶為御膳。
傳統小吃難覓
在“吃貨”橫行的今天,一種小吃就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提起胡辣湯,定然是周口逍遙鎮的正宗;說起燴面,就屬鄭州的合記跟蕭記的好吃;想起雞蛋灌餅,就屬信陽的地道,小吃成為了一個地方的標志。
武陟是黃河、沁河用高原泥沙積淀而成的平原,農耕文化發達,農業產品品種多,產量高。但是在洪澇災害、兵荒馬亂的年代,武陟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逃荒。逃難路上,炒面沖成的油茶是武陟人必備的干糧和茶飯。
不僅是在武陟,油茶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在江浙一帶也有油茶,那邊的油茶主要原料多為茶葉、芝麻和花生米,磨成粉末狀,倒入鐵鍋中加水煮開,放入少量食鹽就成了。武陟油茶和江浙的油茶有很大的區別。
武陟油茶的主料多為精粉麥面,除此之外還配制有珍珠淀粉、花生、芝麻、小磨油和懷山藥,以及茴香、花椒、肉桂、丁香、枇杷、砂仁等二十多種名貴的香料。
土生土長的焦作人早上都有喝油茶的習慣,這是一種既便宜名頭又響亮的小吃。現在的油茶都是盛在大鍋里,而當年那種用大茶壺裝油茶已經成為了歷史。
目前,滿大街都被沙縣小吃,湖北熱干面,四川麻辣燙所占據,原來本土的特色小吃卻難覓蹤跡,而這些外來貨卻也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擁有千年歷史的武陟油茶,正隨著工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漸漸失卻了其特有的“手工美味”。記者來到武陟縣城,那種背著油茶壺沿街叫賣的景象卻難覓蹤影,街邊早點攤上,或有賣油茶的,更多的則是擺在超市貨架上各式各樣包裝的武陟油茶。
眾多前來焦作的外地游客都渴望早上能夠喝上一碗美味可口的油茶,但在焦作繁華的市中心沒有一家“武陟油茶小吃店”,有些外地游客到大型飯店內,點名要喝武陟油茶,卻被服務員告知沒有這道菜,游客甚是遺憾。
擁有“5A級”云臺山景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游客前來游覽,而包括武陟油茶在內的懷慶府驢肉、五里源松花蛋等美食,卻沒有和焦作旅游之路相匹配。
焦作餐飲協會副秘書長王龍卿向記者介紹說:“由于焦作是以煤興起的城市,飲食行業的發展相對較晚,雖然已形成一系列的產業鏈,但由于其發展歷史較短,在外名氣還很小。”
產業突破需謀劃
油茶原產地武陟已鮮見傳統油茶鋪,散發獨特文化魅力的油茶壺更是難尋。對此,民俗專家呼吁,傳統茶文化需要堅守,只要堅守,“好貨不怕沒人識”。
今年68歲的郭宏祿是河南省武陟縣武懷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懷食品)的負責人。據他介紹,1997年,對武陟油茶來說十分重要。當時,武陟油茶生產企業一度不振,并由巔峰的7家到只剩下一家國營企業,且處在半停產狀態,武陟油茶的作坊式批量生產面臨絕跡,大量來自陜西的油茶充斥著河南市場。
“武陟油茶的產業發展雖然起起落落,幾經興衰,但現在已發展到9家油茶生產企業。可以說,規模生產已初露端倪。”說起武陟油茶企業的發展歷程,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武陟油茶制作技藝》傳承人郭宏祿感慨頗多。
“當年的武陟油茶還是有市場的,就是因為武陟縣幾家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才會被逐漸淘汰。”郭宏祿說,企業開辦之初,只是一個投資5000元、有6個工人的手工小作坊。
如今,武懷食品有限公司已由最初的手工小作坊,成長為員工100余人、日產油茶2—3噸的企業,生產總量占全縣武陟油茶的60%以上,并實現了規模化生產。
“丹尼斯、九頭崖、鄭州華聯、胖東來,都有我們的產品,同時還遠銷到了東南亞。”郭宏祿表示。
與武懷食品經營規模和方式不同,武陟油茶傳人王勇于2000年前后,在新鄉開了一家油茶鋪。“武陟油茶具有千年傳統,油茶壺是這種傳統的重要載體。”王勇說,他為此特意制作了一把老式鐵制油茶壺。2005年,王勇為油茶注冊了商標,起名“漫壺公”,有“漫漫歷史中的壺公”之意。王勇還根據記憶中李大爺的穿戴,畫了商標圖形:一個穿著大襠褲懷抱油茶壺的老人。
王勇手工制作的油茶,很受歡迎,為滿足食客需求,他打制了200多個油茶壺,一個月凈收入五六萬元。
但是,2007年,國家推行QS認證后,王勇的油茶鋪遭遇危機。“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等我都有,但是,QS認證對企業的場地要求很嚴格,必須有化驗室、包裝間、操作間,周邊50米內不能有居民區和生活垃圾等等。”王勇說,他的油茶作坊當時在一個村莊的大院里,只有4個工人、4個業務員,遠不能滿足認證條件。
“如果有人愿意繼承發揚傳統武陟油茶文化,我愿意把自己的油茶商標和制茶秘方無償送給他。”45歲的王勇曾對媒體表示。
王勇說:“油茶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但油茶壺卻沒有了歸宿。”記者在走訪的過程中,沒有見到過油茶壺,一些老店也早就用保溫桶所替代。
沒有了油茶壺的油茶,還是油茶嗎?王勇認為,從味道上差別可能不是太大。
史料記載,武陟油茶極盛時,從業者上萬人,分布半個中國。但如今,武陟油茶為何沒有像逍遙鎮胡辣湯一樣四處開花呢?
業內人士認為,油茶是一種區域性商品,外地人可能會喝不習慣,但消費習慣是可以培養的。武陟油茶作為一種獨特的美食,至少在北方有很大提升空間,逍遙鎮胡辣湯、沙縣小吃、永和豆漿等的經營模式很值得武陟油茶借鑒。
對油茶壺的逐漸消失,著名作家、民俗學家孟憲明認為,傳統手工技藝的每一個動作,用到的每一種器具都涉及品質,形式改變了,品質必然受損,我們以為生活水平很高,但實際上,按照過去的傳統做法做出來的東西,反而成了我們的奢侈品。民俗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有充分的過程,從消費、享受的角度,它永遠是最好的東西。(姬萬里 文/圖)(原標題:武陟油茶——傳統作坊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