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共河南省委聯合攝制,河南影視制作集團、大象出版社出品的大型紀錄電影《永遠的焦裕祿》全國公映,正好在焦裕祿逝世50周年的日子上映,顯得意義非凡。
近日,從北京,到焦裕祿的故鄉淄博博山,再到鄭州,東方今報記者三次完整觀看了《永遠的焦裕祿》,深入采訪了這部影片臺前幕后的眾多主創和相關人員,他們共同還原了這部影片的創作過程,以及背后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動人故事。在《永遠的焦裕祿》全國公映之際,東方今報記者為您全面解析這部紀錄片。
首次完整再現焦裕祿足跡
填補諸多空白
在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之前,有諸多表現焦裕祿故事的藝術形象,但是從創作上來說,真正能夠完整再現焦裕祿完整的18年工作經歷的作品,《永遠的焦裕祿》似乎還是第一部。
從河南洛陽礦山機械廠,到蘭考,再到山東老家,《永遠的焦裕祿》劇組一路追尋著焦裕祿的足跡。此片的導演海濤在接受東方今報采訪時表示:“《永遠的焦裕祿》首先是一個真真正正的紀錄片。我們首次公開了焦裕祿在洛礦時期工作的照片和資料。”
“在洛礦的9年,給了焦裕祿受用不盡的財富和智慧。他的財富是在黨的培養教育下,相信和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集合群眾的力量,去戰勝面臨的艱難困苦。”《永遠的焦裕祿》中,特別用這樣的解說詞來描述這一段時光對于焦裕祿的重要性。
焦裕祿的二女兒、人稱“二姐”的焦守云也對這一點表示了極大的認同:“之前的文藝作品,以及大多數的人對于我父親在蘭考的那一段比較熟悉,但是他工作了18年,9年都是在洛陽礦山機械廠度過的,那一段時光對于他來說極為重要。《永遠的焦裕祿》填補了這一項空白。”
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堪稱搶救性拍攝
《永遠的焦裕祿》的藝術表現形式,看似“簡樸”,卻極為迷人。海濤透露,為了提升影片的質量和技術指標,此次攝制組工作人員共118人,其中資料組有48人,負責搜集整理歷史鏡頭,并分兩批將河南電影廠66本上世紀50、60年代歷史影像拷貝運至北京洗印、膠轉數,得到大量歷史珍貴視頻資料。
所以,影片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當年關于蘭考的黑白鏡頭,當年被“三害”折磨得滿目瘡痍的蘭考大地,苦難的人民、后來在焦裕祿帶領下共同與“三害”作斗爭、焦裕祿去世后蘭考人民悲天慟地送別的感人情景……
為了增加真實性,片中穿插著大量的真人采訪,包括焦裕祿的家人、曾與焦裕祿共事過的同事、蘭考的普通百姓、專家學者、之前電影版和電視劇版《焦裕祿》主創等。
對此,“二姐”焦守云表示:“《永遠的焦裕祿》堪稱是搶救性地拍攝,因為50年過去了,很多曾與我父親工作過的人,見證過那段歷史的人已經不在了。活著的人年齡也已經很大了,比如出現在電影中的原開封地委書記張申老人,今年已經96歲了。一定意義上說,《永遠的焦裕祿》搶救了很多歷史。”
觀眾評價
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云:我父親工作了18年,9年都是在洛陽礦山機械廠,那一段時光對于他來說極為重要。《永遠的焦裕祿》填補了這一項空白,堪稱是搶救性地拍攝。
解說詞精準準確定義焦裕祿每個人生階段
不管對于焦裕祿的家人,焦裕祿的家鄉人,研究焦裕祿家鄉的學者,熟悉焦裕祿的普通觀眾,《永遠的焦裕祿》對于焦裕祿每個人生階段的定義,以及對于焦裕祿精神的提煉都極為生動和準確。
“他留下的遺物很少,照片也沒幾張,只有一樣東西,一樣執拗得無從回避的東西,一遍一遍逼向人們的眼前、心上,這就是清寒,這就是簡樸,就是這樣的清寒簡樸裹著金玉之魂。”影片一開始的這段簡短的解說詞,就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焦裕祿的率領下,蘭考的‘三害’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而焦裕祿要求自己并且做到了先他人之憂而憂,但他卻連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沒有享受到。”通過這種對比,讓觀眾在肅然起敬的同時,又為焦裕祿的個人命運而感到深深的悲傷。
不刻意拔高
顯露焦裕祿“平凡人”的一面
《永遠的焦裕祿》極為真實地還原了焦裕祿的工作情況和人生經歷,沒有刻意的拔高,也沒有過多地喊口號,焦裕祿精神都在各個歷史的瞬間和歷史細節中,自然流露。此外,這部紀錄片最大的貢獻可能是其還原了焦裕祿作為平凡人的一面,他不但是人民的好書記,還是一個好男人、好父親、好兒子。
影片中,多次提到焦裕祿多才多藝,會拉二胡、喜歡跳舞等。另外,通過對于其多位兒女的采訪,還原了一個豐滿的父親形象。影片中講道:“1964年春節,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帶著妻子和6個孩子回山東老家過年,途中,望著車窗外的沙丘,他對妻子說,將來我死了,就埋在這沙丘上。這次他們全家,在淄博博山北崮山村的老宅里,一下子住了18天。依依難舍的18天,只有他自己知道,與父老親人可能就是永別……”
諸如此類的細節還有很多,這些平凡而又生動的細節,每每都令觀眾不由得潸然淚下,這種感動,完全是被一個平凡生命個體激發出來的,也就是人之常情。(原標題:《永遠的焦裕祿》公映:搶救性拍攝還原真實焦裕祿)作者: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