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陽后對當時獅舞情景的生動描繪。
洛陽獅舞誕生于北魏時期,是我國史料記載的最早的獅舞,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史的大幕開開合合,如今,洛陽市有500多支舞獅隊和4000多名舞獅藝人。其中百姓們最為耳熟能詳的要數白馬寺鎮大里王村的“大里王獅舞社”,它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歷史。
2010年6月,大里王獅舞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獅
追求逼真 活靈活現
大里王獅舞屬典型的北派獅舞,灑脫中顯得穩重,大方中不乏細膩。
表演獅舞時,一人在前“頂獅頭”,一人在后“拱獅尾”。舞獅人全身披“獅皮”,下身穿同色褲子和金爪蹄靴,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緊湊的外形既具仿真性又便于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一般為兩只或多只“獅子”一起上場,偶爾也可獨只表演。斗獅人“回回”多會武術或具有戲曲武生功夫,作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通過“走蝎子尾兒”(身子倒立,雙手撐地并行走)、“吊毛”、“撲虎”等特技逗引獅子。
今年已經78歲高齡的王鐵娃老人是大里王獅舞的第十三代傳承人,9歲就開始跟隨父親叔叔們學習表演,他的舞獅技藝也在村內頗有名氣。在談到大里王獅舞社與其他獅舞社相比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時,他說道:“俺們耍的獅子一定要講究‘真’,人穿上獅子皮后絕對不能露‘骨’(表演者),首先要像獅子才能耍好獅子!”
表演
“文武雙全” 驚險連連
洛陽獅舞分為兩大類,即“文獅”和“武獅”。按照民間藝人的說法, “文獅”表演又分“地面”和“桌面”兩種,都有一定套路。斗獅人與“獅子”配合默契,無論亮相、造型還是場面調度,均給人以美感。有時也穿插一些幽默搞笑的動作,如“獅子下娃”等。“武獅”表演難度更高,摞板凳、上老桿、蕩秋千、爬梯子、上天橋等項目,均是藝人在無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的高難度表演。
大里王獅舞從表演項目上講,沒有明顯的分界,它“文”中顯“武”,“武”中透“文”,先耍地攤,再上高空,文武雙全。
要說這大里王獅舞中最為驚險的部分,非“雄獅上老桿”莫屬。在地上直立一十幾米高的木桿,四周用粗繩固定,頂部綁有椅子或板凳。“回回”和“獅子”順繩子走上去,在椅子或板凳上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據大里王舞獅的表演者、現今46歲的王新平介紹,過去藝人們上“老桿”都是手腳并用,爬著上,但是這樣不夠驚險,所以就開始改為走著上,僅用腳踩著繩子往上走。“剛開始還好走,但到了高處,尤其是繩子的最后三米,陡得很,每次都只能邁出幾厘米,對平衡力有很高的要求!”王新平說。
但是,大里王的藝人們顯然并不僅僅滿足于獅子成功爬上“老桿”的戲碼,而是在登爬過程中故意增加“險情”以吸引觀眾的眼球。“獅子”猛然向下一墜或者佯裝滑倒都讓臺下的觀眾跟著倒吸一口冷氣,個個仰著脖子張著嘴,瞪大了眼睛,生怕錯過這扣人心弦的表演。
練功
臺上一分鐘 臺下十年功
追逐、翻滾、臥地、登高,有時甚至需要拿著兵器模型耍上一耍,因為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所以耍獅子需要一系列“硬功夫”。
在大里王村,幾乎所有的男性都會耍獅子,大多數都是從七八歲就開始練習簡單的武術動作。每當外出表演前,村民們就開始聚在一起進行平地練習。王新平說,因為是兩個人耍一只獅子,所以十分講究配合,需要勤練,胳膊和腿被桌邊兒擦破皮碰流血都是家常便飯。
1950年的那次經歷,至今仍讓王鐵娃老人記憶猶新。當時的他作為一名“回回”,為了能給村民們帶來更多驚險刺激的表演,便開始勤加練習“耍吊子”這一絕活。“耍吊子”屬于高空表演的一種,它要求表演者腳勾橫桿,身體向下呈倒立式,展現藝人高超的技藝。可在一次排練中,王鐵娃的腳卻沒有勾住,直接從高空摔向了地面,碰巧砸到了下面保護人的身上。“當時就把人家的胳膊給砸斷了,我倒沒有受傷,很僥幸!”王鐵娃老人說道。
傳承
創新才能出“奇招”
大里王村村民世代保持著年節、祭祖等特殊日子舞“獅子”的傳統,并不斷進行獅舞形式、內容以及技巧的探索和創新。
1975年,雜技團中開始流行獅子滾球這一表演技法,大里王的村民們看后深受啟發,就創新出“獅子蹬球”這一表演招式,其后又將這種表演演變到了蹺蹺板上,增加了難度和趣味性。過去的桌子大多為方桌,“獅子”在上面表演時不易伸展,會影響表演效果,為了使獅舞更加惟妙惟肖,大里王的村民們便將方桌加長改造為適宜表演的形狀。
幾經創新、因地制宜的“獅子穿越連環架”、“獅子跳條幾”、“雄獅鉆火圈”、“群獅舞高凳”、“獅子跳方桌”等內容曾多次被中央和省、市新聞單位報道,其中“雙獅盤圈椅”的演出照更是登上了《中國青年》雜志的封面。
新中國成立后,洛陽周邊許多地方的民間獅舞隊以及北京、湖北、山西等地的專業表演團隊都曾到大里王村學習交流。
榮譽
“河洛一絕” 舞向全國
1957年2月,大里王獅舞分別參加了洛陽地區和河南省民間藝術調演,均獲得一等獎;同年3月,大里王獅舞參加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榮獲一等獎,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觀看了演出,并接見了王鐵娃、王鐵柱、王周娃等主要演員。
1960年,王鐵娃光榮出席全國第三次文代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73年,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觀看了大里王獅舞,而后大里王獅舞作為洛陽獅舞的代表,相繼為丹麥首相保羅·哈特林以及朝鮮、瑞典、德國、日本、羅馬尼亞、柬埔寨等國領導人表演。
1991年,大里王獅舞應邀參加中國廣州商品交易會開幕慶典,當時南北獅舞對擂演出,大里王獅舞在演出高潮時,將觀看“南獅”的大部分觀眾吸引過來,引起轟動。
2003年10月,大里王獅舞在參加洛陽民間藝術賽事活動中,榮獲“河洛獅王”稱號。
當談及大里王獅舞所獲得的這些榮譽時,王鐵娃老人笑著說:“耍獅子是全村人的事,能獲獎整個村里的人都高興,這些都是我們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兒!”(記者 陳小偉 張亞武 實習生 楊碩/文 記者 張曉理/圖)【原標題:“文武全才”耍獅舞 耳熟能詳“大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