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曹屯排鼓:晴空滾動殷殷雷(走近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③)

2013/8/23 9:55:43 點擊數: 【字體:


曹屯排鼓:晴空滾動殷殷雷(走近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③)

曹屯排鼓:晴空滾動殷殷雷(走近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③)

    傳承人:張德寬 王光午

    “曹屯排鼓”地理坐標:洛龍區開元辦事處龍泰小區

  “猶如疆場彎弓月,恰似將士戍邊陲。一腔豪情付與鼓,晴空滾動殷殷雷。”這是一名海外華人在觀看了曹屯排鼓表演后寫下的感受。

  曹屯人癡迷鼓舞,使曹屯排鼓藝術歷經400多年不衰,6套鼓譜傳承400多年不失,從而形成了曹屯排鼓豪放、雄渾的藝術特色。

  2009年,曹屯排鼓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譽其為“中原排鼓藝術活化石”。

  相傳始自三國

  曹屯村位于洛龍區,它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關林和龍門石窟,是一個有著3000余人口的古老村落。自明代以來,該村一直以排鼓聞名于河洛地區。

  65歲的現任曹屯群藝社社長王光午黑紅臉膛、身材魁梧,長相與曹屯排鼓的風格頗為相似。他介紹,相傳曹屯排鼓始自三國曹操。曹操討伐董卓時駐扎在洛陽城西南,其大軍囤積糧草之地即今曹屯村,當時稱草屯。為一舉擊破董卓軍隊,曹操命人做了60面大鼓,令村民擊鼓助威。從此,曹屯村民世代教習鼓藝,傳承至今。

  東漢末,曹操以王侯禮儀葬關羽靈首于洛陽城南,百姓稱此墓為“關王冢”,即后來的關林。到明代,洛陽民間已形成每年農歷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三春、秋兩次祭祀關公的習俗,稱“朝冢”。屆時,周邊村鎮的民間社火都要到關林進行表演、祭祀活動。

  現存關林碑刻中就有曹屯社火參與“朝冢”活動的記載。

  在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九月十三日廟會上,洛陽縣衙曾助大戲一臺,以慶祝“關王大殿”落成三周年,并立碑紀念,碑文中有曹屯“關帝社”社首郭守鐸及管事郭守魁、郭守科的名字。據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關王冢施茶鑄造銅爐金鐘玉磬碑記》載:“每年五月十三、九月十三,是日遠近畢集。洛陽縣李屯、草家屯(今曹屯村)……焚香者無論男婦,接踵而來,不啻數萬余。”

  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九月十九日,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為躲避八國聯軍來到關林,地方官員令曹屯關帝社排鼓隊盛裝迎駕。慈禧和光緒分別為曹屯關帝社題寫了“太平鼓”的匾和“浩氣塞天地 聲威永山河”的對聯,匾、聯原懸掛于該村村北的關廟中,后因關廟失火而不存。

  1932年農歷三月初,曹屯的獅舞、排鼓還應邀參加吳佩孚的50歲壽慶,吳佩孚為曹屯關帝社題寫了“響遏長河 震爍中州”的聯句。

  6套古老鼓譜

  曹屯排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德寬今年72歲,對曹屯排鼓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在我國,以鼓為主的民間社火形式多樣,但曹屯排鼓有自己的鮮明特點:一是陣容強大、場面壯觀。打鼓時隊伍縱成列、橫成排,故名排鼓,敲起來震天動地、氣勢奪人。二是與其他地方的鼓舞相比,曹屯排鼓的鼓、鑼等樂器都要大上許多。目前,曹屯群藝社最大的鼓直徑達2.8米、最大鑼的直徑達1.08米,在國內首屈一指。

  “這些還不算稀罕。曹屯排鼓最稀罕的是保存有6套傳承了400多年的鼓譜。”張德寬介紹,名為“長興鼓譜”的這6套鼓譜是由本村藝人代代傳承下來的,屬于戰場號令軍隊的完整鼓譜,包括“壯老將”(又名壯行曲)、“交槌”、“龍鳳比武”、“歇拍”、“常勝歌”、“長興歌”等。

  其中“壯老將”是振旅出征時的壯行鼓譜,鼓點沉穩中含蒼涼。“交槌”和“龍鳳比武”鼓點昂揚激越,主要表現兩軍人喊馬嘶、生死相搏的場景。“歇拍”鼓點舒緩而悠遠,表現的是敵人遁逃后短暫的戰場寂靜。“常勝歌”是歡迎凱旋將士的慶功曲。“長興歌”愉悅明快,鼓手動作歡暢,頌揚四海晏然、國泰民安的升平景象。

  “曹屯排鼓的打法有蹲馬式、躍馬式、跑鼓、空中飛槌、撂鐃等。”張德寬介紹,鼓手根據鼓譜中不同的節奏,動作時而輕緩舒展,時而粗獷奔放,快時如脫兔,靜時似禪僧。

  一張罕見“獅皮”

  王光午說,曹屯排鼓歷史悠久,但有確切史料記載的始自明代。明萬歷年間,村民郭守鐸、郭守魁、郭守科等人在村北修建了關帝廟和火神廟,成立了“火神社”和“關帝社”。“火神社”亦稱“小社”,主要是表演舞獅;“關帝社”又叫“大社”,主要是表演排鼓。

  “自明代以來,曹屯排鼓代代相傳,幾乎從未間斷。打鼓、舞獅,就像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成為村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光午回憶,他小的時候,以排鼓為主的民間社火在該村就十分盛行,幾乎每家都有會打排鼓、耍獅子的人。“那時,曹屯排鼓就已經很有名氣了。祭祀結束,幾十臺社火同時在關林廣場表演,曹屯排鼓是圍觀者最多的節目之一。”說起這些,王光午頗為自豪。

  王光午介紹,如今,除了6套古老的鼓譜外,先輩留下的還有一張耍獅子時穿的流蘇“獅皮”。這張“獅皮”已有上百年歷史,上面的流蘇相傳是蘇州產的,一根絲線現在還能吊起一桶水。制作“獅皮”的牦牛皮是西藏產的,顏色黑里透紅。有位制作“獅皮”的老師傅看后,感嘆道:如今,這樣好的牦牛皮很難尋了!

  曹屯排鼓后繼有人

  “文革”中,曹屯排鼓受到沖擊,曾經有過短暫的中斷。改革開放后,村里幾位老人成立曹屯群藝社,重新樹起了“曹屯排鼓”的大旗。

  1989年,謝晉在河南拍攝影片《清涼寺鐘聲》,聽說曹屯排鼓技藝精湛,便邀請該村100多名村民前往新鄉輝縣,參與電影中民間社火表演的拍攝。原定一周的拍攝任務,曹屯村民3天就完成。謝晉為曹屯群藝社題詞“藝揚神州”。

  1990年以來,曹屯群藝社相繼參加了多屆牡丹花會、河洛文化旅游節、關林國際朝圣大典、春節文化廟會等的演出,有52人次獲省、市、區級128項獎勵。

  去年9月,全國首屆鑼鼓大賽在陜西韓城舉行,曹屯排鼓代表河南參賽。“在大賽開幕式上,陜西省省長敲的鼓是我們的鼓,韓城市市長敲的鑼也是我們的鑼。連大賽組委會的專家都認為,曹屯排鼓有進入前5名的實力,可惜由于經驗不足,僅得第11名。這次比賽,讓我們看到了差距。”王光午說。

  2009年,曹屯排鼓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僅引起了人們對曹屯排鼓的廣泛關注,更激發了村民練習排鼓的熱情。與曹屯村民居住的龍泰小區一路之隔的龍泰小學的負責人希望將曹屯排鼓引入校園,列為孩子們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

  關林管理處研究員吳建華對洛陽民俗頗有研究,他認為:“曹屯排鼓不僅是一種個性鮮明的民間藝術,更是河洛地區百姓藝術生活、精神生活的載體之一!” (洛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張亞武/文 陳占舉 通訊員 王占國/圖)【原標題:曹屯排鼓:晴空滾動殷殷雷(走近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1-1-2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曹屯:排鼓名揚四海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