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八月,全真道“七真”之一譚長真來到洛陽,居住在洛水之南的朝元宮修煉傳道。
譚長真本來就是洛陽人,生于金天會元年(公元1123年),幼年膽大驚人,不懼水火。相傳一次他不慎落井,竟在水面上不驚不哭,令人稱奇。他成年后腿部患病,出入全靠拐杖,后因故遷居山東寧海。
王重陽到寧海傳道,先居住在馬丹陽家。為感化馬丹陽,引其入道,王重陽每日苦口婆心相勸,又結草庵而居以示恒心。譚長真得知王重陽從洛陽而來,倍感親切,又想讓其為自己治療腿疾,便不顧天寒地凍,拄著拐杖直奔草庵拜訪。誰知,王重陽已關庵門,正在練功,對敲門聲置之不理。天漸漸黑了,寒風凜冽,吹得譚長真瑟瑟發抖。但他堅守庵前,毫不退縮,隔段時間便輕叩一次庵門。夜半,王重陽終于被譚長真的精神所感動,迎接其至庵中。
王、譚二人相見恨晚,談得十分投機,于是同榻而臥。第二天清晨,譚長真下床,頓感腿疾已消,身體舒泰,驚訝感激之余,即拜王重陽為師,棄家入道。王重陽為其取法名處端,號長真子。于是,譚長真守侍師父左右,潛心研學道法丹訣,功法大成。
王重陽仙逝后,譚長真與師兄弟一起為師父守墓三年,爾后行走天下傳道,他首先選擇了故鄉洛陽。
洛陽朝元宮乃道教名觀,殿堂巍峨草木深,譚長真到此便喜歡上這里。他寫詩道:“宮門寂寂鎖祥煙,古跡靈蹤尚儼然。云罩連枝烹藥鼎,霞先靈井溉丹泉。日魂煉就華胥國,月魂收將不夜天。紫詔師真歸去后,未知孰繼大羅仙。”
朝元宮出過不少道教名人,宋朝朗然子在此修煉內丹功法,名聲大振。譚長真對“河圖洛書”頗有心得,深諳陰陽相配之道,加之得師父王重陽真傳,受前人朗然子啟迪,琢磨出一套獨特的修煉方式,形成自己的道派南無派,有了自己的拳法南無拳。南無,原為佛教用語,意思是“致敬”、“歸命”,而“歸命”一詞,正是老子《道德經》“歸根曰靜,靜曰復命”的縮寫。
譚長真的南無拳分剛、柔兩部分。剛的拳法練成是銅頭、鐵臂、鐵手、鐵腳、鐵襠,手劈斷磚,拳砸透墻,強漢踢襠,紋絲不動;柔的拳法練成是春風擺柳,氣貫筋骨,疾去痛消,步履輕盈。數年后,譚長真自以為修煉圓滿,功法大成,寫《西江月》一首以示紀念:“學道休于外覓,靈苗出自心田。鐵牛耕透見根元,全在殷勤鍛煉。認證元初面目,端身勿使邪偏,六鈞弓硬拽來圓,箭箭紅心有驗。”
譚長真除在朝元宮修煉外,還游覽洛陽勝跡。他在福昌縣(今宜陽縣)東的古韓國故城(今韓城鎮)遺址處,選擇了一處環境清幽之地結庵隱居修煉,并收徒傳道。其弟子王志明居庵達數十年之久,直到80多歲,仍目光炯炯,神采奕奕,可見是得到了譚長真的真傳。
譚長真曾在關中游歷數年,留下許多傳說。傳說譚長真云游到洺(míng)河白家灘,這里有一個農夫,見到他便跪地磕頭道:“可見到夢中賜藥的師父啦!”原來,這個農夫長年患病不起,某晚,夢到一位道士送給他一包藥粉,他服藥病除。他夢中的道士跟眼前的譚長真一模一樣。譚長真到高唐縣時,曾到縣城的一個茶館飲茶。他感覺與館主投緣,便順手寫下“龜蛇”二字,交給館主說:“你把它放在墻壁中,可鎮大災。”這年年末,縣城果然失火,只有這個茶館幸免于難。
數年后,譚長真回到洛陽。他在朝元宮東側的數畝空地上筑庵居住,每天接待絡繹不絕、慕名而來的詢經問道者。他把自己的真傳和修煉體會、真訣,編成《水云集》供弟子和信眾使用。
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四月初一,譚長真逝于朝元宮,其住室留有異香,數日不散。其弟子將他葬在朝元宮附近。后來,譚長真被元世祖封為“長真云水蘊德真人”,被元武宗封為“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
譚長真在洛陽創立全真南無派,現仍有百字譜系傳世。據說,現今洛陽上清宮道士即為其嫡傳派系。但是,譚長真的南無拳如何傳承呢?史書沒有記載。幾百年來,南無拳竟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成了一樁歷史謎案。【原標題:譚長真 開創南無一派 南無拳 卻如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