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在他的世界里忙碌著。
連一個銅簧片也是純手工制作的。
這臺木質車床已經有100年歷史了。
免費給街坊四鄰修理樂器。
這個古老的工具是用來鉆音孔的。
制笙養家,使孩子到城里接受高等教育。
毛志遠做了一輩子的笙,對這種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他再熟悉不過了。毛志遠的曾祖父、祖父、爸爸都是村里的制笙藝人,他家制作的笙人稱“毛家笙”。
昨日,我們在位于洛陽飛機場邊的毛嶺頭村村口打聽“制笙人家”,很快就被人帶到了毛志遠家。
眼前的毛家小院略顯冷清,不大的院落堆放著制笙的原材料。“這里過去熱鬧著哩!”毛志遠帶著驕傲的神情回憶說,“咱家的笙音色好,銷往全國各地,曾經供不應求。20世紀60年代,俺家制的笙還多次隨演員進京參加匯報演出,那時我跟著去北京修笙,都忙不過來!”
“可是,現在農村辦紅白事,‘響器班’已被時髦、大嗓門的電聲樂隊取代,笙也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說到笙現在的命運,毛志遠的聲音變低了,他說,忙了一輩子的他清閑了。
毛志遠16歲就掌握了制笙絕活,他堅持純手工制作,連一個發聲的銅質簧片,他也要用手工切割、打磨,從不用買來的半成品加工。制笙材料嚴格選用秋木和上等竹苗,表面刷的大漆要加入豬苦膽、水銀、雞蛋清熬制以保持亮澤度,一把笙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數十道工序,很“不出活兒”。
笙的制作在國內早已企業化規模生產,毛志遠為啥要堅持手工打造?老人有自己的道理:“笙是有‘靈性’之物,必須一點兒一點兒地打磨,這樣制作出來的笙吹著才不費勁兒,音色洪亮透徹,合聲才好聽。”原來,老人追求的是“味兒”。
老人那雙比粗砂紙還粗的手上布滿了刀痕和老繭,見證著老人數十年制笙的歲月。
最近,“毛家笙制作工藝”被列入最新一批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過去,手藝人怕的就是手藝被外人學走,自己丟了‘飯碗’,現在才明白,這手藝是文化遺產,需要傳承、保護。”他說,“毛家笙”制作工藝傳到他已是第四代,快200年了,斷在自己手里對不起祖宗,他想編本書,記錄笙的手工制作工藝,留給后人。(記者 杜武 通訊員 孫海洲 文/圖)【原標題:一笙伴一生——“毛家笙”傳人毛志遠的制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