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河南城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不完全系列——焦作濮陽篇之二 焦作絞胎紋瓷罐(2)

2013/8/30 14:47:13 點擊數: 【字體:



  窯神碑上記載:宋崇寧四年即1105年,當陽峪人遠赴山西耀州黃堡鎮恭請窯神百靈翁德應侯至當陽峪立廟,護佑當地發展。當時的當陽峪窯燒窯者有百余家,以此為生者萬余戶。

  當陽峪窯出產多種瓷器,其中的絞胎瓷器,尤為時人所重。宋朝人對它的追求已近“癲狂”,達官顯貴以擁有一件為榮,兩件為富,三件為貴。

  北宋“靖康之亂”后,瓷業漸衰,絞胎瓷也成了人們記憶中的“玉香飄渺”。之后,當陽峪窯和絞胎瓷都消逝于歲月深處。

  絞胎瓷重新進入世人視野,緣于幾個到中國淘金的“老外”。

  上世紀30年代,居住于開封的英國大收藏家司瓦洛(R·W·SVALOW)到設于焦作的英國公司任職,他到當陽峪遺址調查,以行家的眼光意識到窯址的價值,他又邀請瑞典工程師卡爾貝克(O·KALBECK)前來,兩人雇用當地農民多次挖掘,得到大批瓷器及碎片,取走大量文物標本,并發表了《關于焦作陶瓷器的記錄》。

  1941年,日本陶瓷專家小山富士夫看到該文章,對精美的當陽峪瓷器激賞不已,發表了《北宋修武窯》一文。從此,修武當陽峪窯在文博界名聲大噪,文物商不斷將收購的完整器和瓷片運到北京。

  1951年及1962年,故宮博物院曾兩次派陶瓷專家陳萬里等人到當陽峪實地調查,陳先生發表了《談當陽峪窯》,指出:“黃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以外,沒有一處能與當陽峪相媲美。”

  到了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當陽峪窯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2004年5月22日,國內外50余位知名考古專家匯聚焦作當陽峪窯發掘現場,再度認定“當陽峪瓷窯堪與汝窯、鈞窯、定窯等著名瓷窯相提并論”。

  失傳數百年,誰人復活?

  當陽峪絞胎瓷器技法,自宋代之后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已失傳數百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技藝是在日本復活并用在陶藝上,復活者就是日本的小山富士夫。

  小山富士夫上世紀30年代曾來焦作,但卻與當陽峪古瓷窯址擦肩而過。因為,當時小山從日本到焦作,是為了考察焦作西部月山一帶宋代古窯遺址。那時的他,并不知道當陽峪窯的存在。好幾年后,卡爾貝克給他寄去了《關于焦作陶瓷器的記錄》,還有當陽峪絞胎瓷的殘器和一些碎片的照片,本意是想請他看一看那是不是失傳已久的古中國的一個瓷種——絞胎瓷。

  小山富士夫慧眼識珠,他僅憑考察報告和照片上的殘器碎片,便感受到當陽峪絞胎瓷技藝的獨特魅力和價值,撰寫了《北宋修武窯》一文,把當陽峪絞胎瓷介紹給了日本陶藝界。

  這件事有點不可思議,三個外國古陶瓷專家的交流陰錯陽差,考察過當陽峪古窯遺址的司瓦洛和卡爾貝克,只是做了做學問。沒考察過當陽峪古窯遺址的日本人,卻讓當陽峪絞胎技藝在日本開花結果,絞胎技藝最終成為日本陶藝界引以為榮的一種技法,還有了一個日本名字——“練上手”。其中兩位陶藝大師——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藝術成就最為顯赫,他們在享有國際聲譽的同時,也被日本當做“國寶”。

  與日本相比,國內是另一種情形。當陽峪古窯遺址及其歷史文化價值由于陳萬里等專家的考古發現,逐步被人們所認知,古窯遺址表層的瓷器碎片,被收藏愛好者席卷一空。但絞胎瓷技藝的復活,卻無人問津。

    直至上世紀80年代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健鷹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業和個人,才先后投入到復活絞胎瓷的工作中。

  超乎自由抵達自在

  絞胎瓷器很特別,但誕生于中國并不意外。一個能將一把黏土玩到出神入化的民族,絞胎瓷不過是其隨心所欲的小游戲而已。

  絞胎工藝最早誕生于唐代,至宋代發展到極致,元以后逐漸衰亡。

  專家們經過分析,發現唐代絞胎殘片在時代、窯口、質地、器型和裝飾特征等方面和唐三彩有著密切關系。唐代絞胎瓷是貴族日用品,傳世極少。唐三彩是殉葬品,較易保留,傳世量就比唐絞胎瓷大太多。

  宋代統一后,經濟大發展,全國窯場紛立,絞胎陶瓷在北方多個地區都有出產,鄭州收藏專家張楊先生告訴記者:“山東淄博也產絞胎器,但時間短,數量極少;河南寶豐段店絞胎器工藝較為粗糙,主要表現在兩種或幾種胎泥顏色對比度較弱、所施顏色釉較混沌。修武當陽峪窯及其附近礦山、恩村諸窯的絞胎產品數量最大,且質量、紋飾也最為精美。”

  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多種顏色的胎泥,交替糅合、折疊、盤卷、切刮,經拉坯或模壓成型,再粘貼、鑲嵌、拼接而成。坯體上出現兩色或多色相間的美麗圖案,之后施以透明釉或黃、綠、棕、翠藍、三彩釉入窯燒成(也有先高溫素燒,施釉二次入窯燒成)。

  絞胎瓷既可整體絞胎,也可按構圖需要將絞好的胎料,貼塑于成型器物之上。目前,已發現的燒造絞胎瓷器窯址大多在河南境內。山東諸地所見絞胎瓷器,系由河南輸入或在河南影響下仿制。

  “當陽峪絞胎瓷,羽毛紋對稱整齊有序,木理紋似木紋流暢,水波紋如行云流水,編織紋如草編、竹編般逼真,還有條帶紋、石理紋、樹葉紋、麥穗紋、蒂紋、渦紋等,開創了我國陶瓷胎變裝飾的先河。絞胎裝飾,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滲化的效果,構成了絞胎瓷的特有韻律。”袁愛民先生說。

  除絞胎瓷外,還有一種絞釉瓷,兩者幾乎同時出現。所謂絞釉瓷,絞的并不是釉,也不是絞的化妝土,而是“絞花”,是各種彩料的綜合運用。施彩方法不難想見,是運用各種特殊技巧,或借助外力,使胎體在不同角度傾斜的狀態下,或在旋轉運動中,使彩料形成絞花紋飾,具有流動韻律之美。常見品種有白釉黑絞花、翠藍釉黑絞花、三彩黑絞花、綠釉黑絞花、棕黃釉絞花等。

    當陽峪絞胎瓷的鼎盛時期是在北宋,當時,官、民兩大系統都蓬勃發展,“和光同塵,分外妖嬈”。據陳萬里先生分析,當陽峪窯的鼎盛時間,正和北宋北方瓷業同步。也就是說,北方當陽峪窯和耀州窯兩處民窯最發達時期,定窯汝窯,也正發展到最高點。定瓷“云蒸霞蔚如冰如雪”,汝瓷“瑪瑙為釉,珍如拱璧”,它們都洋溢著令人低眉的尊貴華美。與它們同生同在的民窯如當陽峪窯,卻充滿著隨心所欲的逍遙意趣,藝人們越樸素越篤實,越有無上之美,因其無心,反留下美的深深烙印。超乎自由,抵達自在。

  專家點評

  絞胎瓷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質,它表里如一被稱為“瓷中君子”,每一件絞胎瓷紋飾都不盡相同,被詮釋為“君子和而不同”。

    焦作館藏的宋代絞胎紋瓷罐,直口、豐肩、圓腹、矮圈足,胎質堅硬細膩,口沿為白釉,其余部分用棕白兩色瓷土,糅合成棕白相間的孔雀羽毛紋樣。罐體為上下兩段拼接而成,致使上下兩部分圖案互相交錯,富有變化,極為別致。這種工藝復雜、風格別具的絞胎瓷器是當陽峪窯的獨特裝飾手法。【原標題:河南城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不完全系列——焦作濮陽篇之二 焦作絞胎紋瓷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8-07-03 作者:盛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