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縣杜寨書會———傳承民間曲藝唱響民族風韻
2013/9/3 16:08: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許昌縣杜寨書會都會如期開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名說唱藝人攜鼓帶琴,齊聚于此,十里八鄉的老百姓超過萬人前來聽書。杜寨書會已有近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會,目前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考證,杜寨書會起源于公元10年左右,比寶豐馬街書會還早1200多年。2000年前,農歷正月十三,劉秀被王莽追殺至此,處境危險。當時有一名說書藝人把劉秀藏到了村北的隱蔽處,使其躲過一劫。劉秀稱帝后,為了報恩,就委派當地的“會首”,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說書藝人到此聚會,展示技藝,亮書、寫書(術語:亮書,就是展示說書技藝;寫書,就是簽訂表演合同,更多是口頭上的)。所有來此的說書藝人都管吃管住,并為其提供各種方便。年復一年,農歷正月十三就成了說書藝人一年一度的聚集時間,經過多年的沉淀,形成遠近聞名的書會。
于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三這天,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民間藝人,負鼓攜琴,在麥地中、高崗處、低洼里,扎下攤子,以天作幕,以地為臺,打起簡板,拉起琴弦,說書競藝,期待寫書人前來寫書。周圍百里村民,也身著彩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來聽書。這些說書藝人都來自民間,說的書也來自民間,都是老百姓愛聽、愛看的事,對老百姓有極強的親和力。藝人們在這里盡情地展示才藝、推介自己,藝術品種有河南墜子、三弦書、大調曲子、大鼓書、山東琴書、望情、大調書、評書等。來這里趕會聽書的群眾通常達數萬人,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杜寨書會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寫書”形式,即各地來請說唱藝人的老百姓在書會上游轉聽唱,遇到合適的人選就和藝人討價還價,一經談妥就將藝人請走。“寫書”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農村文化市場交易方式,既為藝人發展提供了空間,又滿足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時至今日,杜寨書會已發展成為頗有影響的傳統書會,不但活躍了當地群眾文化生活,而且對發展中原曲藝文化起了承上啟下、推波助瀾的作用,活躍了當地的經濟,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商機,是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繼承和發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有無限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原標題:許昌縣杜寨書會———傳承民間曲藝唱響民族風韻】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許昌縣委統戰部 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