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古槐榨出北魏大槽油
2013/9/11 9:42: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走進超市,調和油、色拉油、花生油隨處可見,但要說起“大槽油”,很多市民不知其為何物。平頂山魯山縣張官營鎮楝樹村,有一位65歲的老人,他掌握著流傳千年的純手工 “大槽油”制作技藝,三里五村的人們紛紛上門購買這種油。
室溫40℃
揮汗如雨“打”槽油
“嗨嘿嘿,先打頭,后打油,燒急慌忙打棉油,哼哼嗨嗨打菜油!”7月7日下午4時,平頂山市魯山縣張官營鎮楝樹村的一個農家小院里,整個油坊籠罩在一片濃濃的香氣中。
65歲的劉新建喊著號子,將大錘高高舉起,然后砸向大小不同的楔子,楔子擠壓著被麻繩包裹的芝麻油餅。
不一會兒,金黃色的油便從麻繩間溢出,形成了油流,順著下面的木槽流向油缸,這就是傳說中的“大槽油”。“大槽油,就是把油餅放在半米寬的大木槽里,用油錘敲打擠壓出來的油。”在劉新建看來,制作大槽油并不復雜,只是“打”油之前的過程,相當麻煩:第一道工序是炒芝麻,需要熟而不焦,這種狀態出油率最高。炒好的芝麻晾涼后,均勻地鋪在碾子上,反復碾壓成泥土狀的末,之后把這些末放在蒸鍋上蒸。10分鐘后,用麻繩將這些散發著熱氣的末包扎起來,這叫“包餅”。接著,把8份包扎好的餅放入木槽內,塞入楔子,然后用油錘擊打楔子擠壓油餅,金黃色的油就流出來了。
劉新建一邊演示一邊介紹,已是揮汗如雨。此時,室內溫度達到了40℃。
見證純手工工藝
“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全靠人力,所以,俺這大槽油,是正兒八經的‘功夫油’啊!”劉新建說,工序中,最關鍵的是最后一道程序——壓榨取油,因為它需要一套最獨特的設備——木榨。
木榨,由兩根粗壯碩大、油光發亮的家槐樹干挖槽而成,寬約半米,狀似小船,專用來盛放油餅。
“這套木榨快500歲了。”劉新建說,1962年,即他17歲那年,他在村里的油坊當學徒,師傅告訴他,這套木榨是他師傅的師傅傳下來的,已使用了400多年。“現在不可能再做出這樣的木榨了,因為不可能有這么粗的家槐,即使有也不可能被伐倒做成木榨。”
打油喊號子,也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劉新建說,喊號子一是為了解悶,二是因為號子抑揚頓挫,能調節打油的力量。“你想啊,這個油錘最輕的10斤,最重的48斤,如果不會用力,在這兒‘打’一天油,會把人累趴下!”
大槽油卓立于今世
“大槽油”和一般油相比,到底有啥不同呢?
劉新建說,商場、超市里看到的油,都是機榨油;而“大槽油”是人用力氣敲打壓榨出油,出油后的渣滓是油餅,這些油餅可以用來種瓜、種煙;機榨油、小磨油是磨制出油,出油后剩下的是醬。
劉新建說,現在的小磨香油都是磨制而成,性熱,而“大槽油”性涼,過去碰到內熱、紅傷等,都可用它來治愈,熬膏藥也必須用這種油。
魯山縣文化館館長郭偉寧說,壓榨法是一種歷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壓榨取油的記載。
與機榨油相比,魯山“大槽油”的木榨楔式榨油工序十分繁雜,炒芝麻、石碾碾芝麻、稱末、熘鍋蒸末、包餅、裝榨、壓榨取油等有10多道工序,皆靠人工來完成。木榨直接從原料中擠壓出油,不摻入任何化學原料,屬于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為了讓油味兒更加純正,油的色澤更加純凈,俺總是把油儲藏起來,沉淀一個月后再食用。”劉新建說。
在劉新建家的一間儲藏室里,放置著十幾口大缸,缸內都是“大槽油”。他用勺子舀出來一看,金黃的油一點兒雜質都沒有,在他倒回油缸的那一瞬間,純凈的“大槽油”形成了一條細細的油線。
當然,最讓劉新建得意的是,一般的油保質期只有一年半,而“大槽油”的保質期則多達5年。
打造“獨門絕技”
“幾千年了,中國人家家戶戶吃的都是‘大槽油’,每個村都有油坊。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了,壓榨機一出現,大槽油油坊就不行了。”劉新建說,當年他在油坊工作時,有幾十名工人,“油坊說解散就解散了,就連木榨都被遺忘了。要不是這兩塊老木榨被我搬回來,現在連‘大槽油’也吃不到了。”
郭偉寧說,去年6月,全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普查,縣里的普查人員得知劉新建家里有當年的木榨,專門找到他了解情況,鼓動他恢復生產。
劉新建考慮再三,最終決定重操舊業。
由于制作“大槽油”全靠手工,愿意干的人不多,他就到處游說親戚朋友給他幫忙。有意思的是,在北京開飯店的28歲的小兒子劉套積極響應了父親的“號召”,離京回老家跟父親一起“打”油。
如今,劉新建的兒子劉套和侄女婿高丙寅已完全掌握了“大槽油”制作技藝,這門手藝總算是傳下來了。
郭偉寧說,劉新建的“大槽油”制作技藝,現在是一門“獨家絕技”,全縣只有劉新建家會制作“大槽油”,在河南省,還沒聽說有第二家。
只欠工藝認證標準
“父親這么大年紀了,還天天‘打’油,作為女兒,只能全力支持。”劉新建的女兒劉軍麗常年在鄭州、北京兩地做生意,如今,為了父親的事業,她同弟弟劉套一樣,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也投入到了“大槽油”事業中。
劉軍麗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槽油”,不能只停留在保護上,因為只保護不傳承、不開發,遲早還是死亡。“但開發起來,實在是太難了!”劉軍麗說,如果按照手工活兒來認定,現在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認證標準;如果按照工業標準認證,這是手工活兒。因為沒有質量認證,“大槽油”恢復生產一年來,現在還無法走向市場。
郭偉寧透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后,已將“大槽油”制作的文字、聲像相關資料整理存檔,并制定了對大槽油的五年保護計劃,提高技術水平,提升藝術品牌,使傳統手工藝走出河南,走向全國。
盡管“大槽油”目前還無法走向市場,但劉家的“大槽油”已經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幾乎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求購者,一些遠在平頂山、鄭州的客戶也給他們打電話求購。
“現在,只是個小作坊。將來,我們想成立一個公司,把傳統‘大槽油’工藝進行系統的傳承、保護、開發,讓‘大槽油’回到人們身邊,也讓更多的人吃到放心油。”劉軍麗很有信心。(首席記者 梁新慧實習生 張俊輝/文記者 袁曉強/圖)【原標題:500年古槐榨出北魏大槽油】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