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核桃微雕技藝》是以新鄉太行山盛產的山核桃為原材料,吸收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藝術精華,運用雕和刻相結合的雕刻技藝,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采用浮雕、圓雕、透雕、鏤空雕、鑲嵌、巧雕等技法,對山核桃進行藝術加工,使其成為“精、細、奇、巧”藝術品的一種中國傳統微型雕刻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原料也由山核桃,發展為杏核、桃核、橄欖核、李子核、杏核、象牙果、緬茄或者有一定硬度的其他果核作為創作載體。因桃木在民間有“辟邪”作用,故在民間人們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用,也會制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
該技藝除了具備一般雕刻所需要的繪畫、書法以及雕刻基礎之外,還要有特選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別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別的毅力和獨特的構思。原材料要選擇比較肥厚、無蟲眼、可雕刻的凸起面積飽滿的核桃為佳,這樣可為后面創作提供更大的空間。要有合適稱手的雕刻工具,根據不同的用途,工具分鑿子、銼刀、扶鉆三類。鑿子有圓鑿、線鑿、平鑿等多種,需自行制作,才能得心應手。圓鑿,快口呈圓弧狀,有大小之分,大圓鑿可用來雕毛坯,小圓鑿既可在核體較小的原料上履行代替大圓鑿的功能,又能往深處挖,特別是透雕,往往需要用小圓鑿來處理。線鑿可用來刻細線條,如發絲、眼皮、眼黑、衣褶的細線條等,人物開相一般用線鑿來完成,在一些細微處需清理的,小圓鑿無法施展的地方,均可用線鑿來代替。由于線鑿靈活、雕刻有深度而被廣泛應用。平鑿用來雕刻塊面,把物件輪廓勾刻出來,又可把核一些表層鏟去,突出布局的立體感。毛銼以其細密的鋼刺來修正核形狀,使其達到圓整,扶鉆則用來鉆孔。該技藝屬于功夫活兒,對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氣和手指頭感覺的靈敏能力有很高要求。核又小又硬,雕刻時,手指難免會被刀具銼傷,對人的毅力也是一種考驗,心浮氣躁是做不出來的。再者,果核體積較小,創作的隨意性很小,從藝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紋理和形狀的限制,必須有豐富的想象將紊亂的果核紋理構思成型才能制作出新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