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道光年間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一家叫“南慶仁堂”的中藥鋪,一個小伙計挨了賬房先生的罵,心里十分委屈,就用蟬蛻等藥材粘了個尖嘴猴腮的“賬房先生”。師兄們看了都說像極了,小伙計覺得出了一口氣。再后來,中藥鋪老板從中看出“生意”來,便把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等幾味中藥單獨包裝出售,稱為“猴料”。家長買“猴料”給小孩粘猴玩,漸漸成了逢年過節的一個傳統。
毛猴,又名蟬塑、金蟬猴,源于清道光年間,始創于北京,弘揚于河南新鄉,是藝人選用新鄉當地蟬蛻的頭、爪子作為腦袋、四肢,越冬的玉蘭花花骨朵(辛夷)作為身子,木通作為斗笠,白芨作為粘合劑,粘合成猴子形象,模擬人的動作,通過多樣的肢體語言,反映現實市井生活的一種傳統雕塑形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新鄉市的紅旗區、衛濱區、牧野區,洛陽市以及北京市。2012年12月21日,《毛猴》被新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新鄉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該項目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為孫懷忠。
孫懷忠,男,1956年10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新鄉市,因屬性是“猴”,又做“毛猴”,故藝名“猴又猴”,中國工美協會會員。據孫懷忠介紹,將毛猴做到極致的是北京旗人葉蕓亭,葉蕓亭的后人葉孝賢將祖傳的毛猴絕技帶到了河南洛陽。他第一次知道毛猴藝術,是在河南省民俗專家倪寶誠先生介紹毛猴第四代傳承人葉孝賢老師和他的毛猴一本書中。2004年央視《留住手藝》欄目談及毛猴藝術后繼乏人,孫懷忠遂萌生了學做毛猴的念頭。作為一名下崗工人,正賦閑在家,說干就干。便從野外找來蟬蛻,從藥店買來“辛荑”,試著做起毛猴。憑著對毛猴的熱愛,孫懷忠到鄭州拜倪寶誠老師為師,在倪寶誠的引薦下,赴洛陽接受毛猴第四代傳承人葉孝賢先生的指導。經過名家的指導和對手藝反復的琢磨,孫懷忠做毛猴不僅讓北京人佩服和稱贊,也讓毛猴在新鄉深深地扎下了根。
毛猴制作所需要的工具有小剪刀、指甲鉗、小鑷子、工具刀、砂布、直尺、尖嘴鉗、斜口鉗、彎嘴剪、酒精燈、白細線、鉛筆、毛筆、顏料、墨水、刀片、白紙、畫規等。所有原材料包括清洗晾干防腐處理過的蟬蛻若干,表面有一層密密灰褐色絨毛的越冬的玉蘭花花骨朵(辛夷)若干,制作斗笠的木通若干,粘合劑一般用白芨、白乳膠等。
按照制作水平,毛猴分為孩子毛猴、匠人毛猴、宮廷毛猴。小孩子做的毛猴純粹是為了好玩,匠人做的毛猴談不上藝術性,宮廷毛猴屬毛猴中的精品。毛猴作品的好壞要看做工、角度和創意。做工的好壞首先看選料,新鄉毛猴在選料上非常講究,不是說隨便找一個蟬蛻就行了,而是將要選用的蟬蛻從空中拋到地面后看是否散架,聽是否有金屬般的“當當”響聲。不散架,且有“當當”響聲的蟬蛻才能用于作品制作。制作完成后,還要進行強有力的甩晃試驗。由于在粘接毛猴的過程中,加入了特有的材料,即便如何用力,如何甩晃毛猴都不會散架。再一個就是從多個角度看制作的毛猴是否周正規范,從正面看,看毛猴的神態是否炯炯有神,雖然毛猴沒有五官、沒有眼睛,但通過藝人的制作,讓人們能感受到每只毛猴不同的眼神。通過毛猴不同的眼神,感知毛猴的喜怒哀樂。通過毛猴多樣的肢體語言,演繹人生的悲、歡、離、合。從頭頂看,所有毛猴的肩膀手臂都成一條直線,而且要有明顯的性別特征。男性毛猴肩膀粗壯有力,胳膊肘外撐,女性毛猴肩膀纖細,胳膊肘內拐。毛猴作品還必須有創意,在表現傳統文化生活的同時,不僅融入了更多的布景和道具,還加入了舞蹈藝術的元素,使所做每的一只毛猴都很有藝術感。該項目傳承人孫懷忠還將現代文化元素融入毛猴創作中,創作有108個詼諧有趣的段子,進行“毛猴說事”。通過“毛猴說事”,賦予毛猴新的藝術生命。
孫懷忠的毛猴作品有《愛的真諦》、《晚情》、《月亮代表我的心》、《你是我的知音》、《悄悄話兒悄悄說》、《寶貝兒》、《練攤兒》、《攪局》、《淘寶》《娶親》等。其中,2006年8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作品《練攤兒》榮獲銀獎。2008年7月,作品《晚情》榮獲迎奧運“中國農民藝術展”精品獎。2012年12月,作品《娶親》在北京職業技能大賽總決賽上獲得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