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地方的民歌一樣,情歌在信陽民歌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當地民眾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贊美。圖為信陽民歌歌手在交流、歌唱。
“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邊來姐半邊。郎的半邊種甘蔗,姐的半邊種黃連。半邊苦來半邊甜”。
“想郎想得臉焦黃,夜夜睡覺想著郎,打開枕頭給郎看,眼淚發芽二寸長。床底下挖了個養魚塘”。
在沒有光盤、沒有電視甚至沒有書的漫長歲月里,遠離同時代文明甚至與世隔絕的大別山民眾,怎么接受性啟蒙?又怎樣對自己的下一代進行性教育呢?
信陽市文化藝術界人士給出一個共同答案:情歌!
“歌聲就是心聲。”商城縣文化局局長鄒衛平說:“民歌不需要任何投資,張口就可以唱,自娛,也可以娛人。平時說不出口的話,改用歌曲唱出來,更好表達。”
相對于北方廣袤的大平原,大別山里的居民生活環境更為封閉。封建教條里的男女授受不親、中國傳統中性教育的缺失,使得民歌中的情歌在發展中不自覺地涉足人性中的性愛。這類歌曲因為語言淺顯直白、挑逗意味濃烈,往往被視為淫穢,很少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唱。但這類歌曲生命力特別旺盛,在民間代代相傳。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里的老人們,仍然經常向少不更事的孩子傳唱其中的代表作品《十八摸》、《玉美郎》、《闖隔簾》等。大山里的孩子由此朦朦朧朧地獲悉了男女之間的基本知識。這類歌曲,也因此至今沒有滅絕。當地35歲以上的很多在農村長大的男人,仍然記得當初的傳唱者眼中迷迷的情色意味。
但情歌絕不是色情。更多的情歌反映的,還是當地民眾對愛情的美好向往、對真摯而純潔的男女之情的贊美。當時的大眾語境,不容許青年男女直率地表白自己的戀情,于是不斷有人用更為含蓄、更值得回味的語言和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心聲。這類情歌比興鋪排、含蓄優美,感染力更強,成為民歌中的精品。
和各地的民歌一樣,情歌在信陽民歌中的分量舉足輕重。其類別,一是傾訴愛戀之情,表明自己選擇愛人的標準,如《小小扇子二面畫》:“小小扇子二面畫,一邊畫姐一邊郎;郎在一邊望著姐,姐在一邊望著郎,姻緣只隔紙一張。”二是表達對愛情的堅貞不屈,如《渾身想郎散了架》:“渾身想郎散了架,咬著茶葉咬牙罵;人要死了有魂在,真魂來我床底下,想郎急了跟魂說話。”三是表達對愛人的怨恨、不滿和告誡,代表作有《燒開水撥亮燈》:“勸我哥莫賭博,賭博之人真下作,銀錢輸光把衣脫;勸我哥莫喝酒,酒喝多了要丟丑,袖子難顧手。”四是意外承擔了性教育重任的偷情類歌曲,民歌研究者們認為:這類歌曲表達了人們反抗封建思想壓迫、追求幸福愛情的心聲。
不管哪種類別,都表達了大別山的女人對待愛情的特點:大膽、熱烈、主動。固始縣、商城縣乃至羅山、信陽河區毛尖主產地的整個大別山區,女人們至今還保留著這種古老的風情。
春心萌動情歌飛揚在茶山上
不到大別山,不知道茶多;不進茶鄉,不知歌多。“茶山的路彩云鋪,茶葉滿簍歌滿簍;茶山為啥茶歌多,采茶的姑娘十八九,個個姑娘是歌手。”被當地人稱為原生態民歌手的孫基秀說,“我的很多歌,都是年輕時從茶鄉學的。”
一眼望不到頭的山,山上一眼望不到頭的茶,采茶很辛苦,封建農耕社會以家庭為作業單位,更多的時候,一片茶山上,只有寥寥幾個人。面對沉默的茶山,采茶妹子和媳婦為了不讓自己的嘴巴閉臭,為了驅趕寂寞,會情不自禁地放開嗓門,引吭高歌。而她們所唱的,主要就是表現兒女情長的東西。
白天采茶,夜晚要及時炒制,否則茶葉出“汗”,就會發酵壞掉。炒茶人只好連夜奮戰,困急了,就吼上幾個曲子,解悶解乏。“炒茶之人好寒心,炭火烤來煙火熏;熬到五更雞子叫,頭難抬來眼難睜,雙腿灌鉛重千斤。”這首茶歌,就是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