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擂臺比武
少林寺內描繪少林功夫的壁畫
授拳圖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少林寺觀看武術表演
普京愛女曾師從少林武僧學功夫
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德播神州。
博大精深遠流長
--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軌跡
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與斗爭實踐中不斷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河南是少林拳、陳氏太極拳、萇家拳、形意拳四大拳派的發源地。全國129個武術拳種中,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種。
伍紹祖(國家體育總局原局長):我認為武術溯其歷史,可說是源遠流長;窮其內容,也可說是博大精深。武術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昌盛下來的一個優秀傳統體育健身項目。在各個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原始社會,武術隨著中華民族為爭生存,是與自然、與人的斗爭中萌生和發展的,且成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冷兵器時代,武術在抗擊外部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當今進入高科技現代化武器時代,武術就自然地退出了戰爭的歷史舞臺,但它具有的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還是不可磨滅的,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栗勝夫(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也是少林拳、陳氏太極拳、萇家拳等大拳種的發源地。據統計,全國共有129個武術拳種,而我們河南流行的就有40余種。除少林拳、陳氏太極拳、萇家拳外,還有查拳、形意拳、八極拳、八卦拳、梅花拳、關東拳、岳家拳、羅漢拳、燕青拳、翻子拳、楊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等。
陸草(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武術的所有流派,都是以地域文化為底蘊,從地域文化中孕育出來的。
晚清以來,開封的查拳、猴拳、梅花拳,安陽的彈腿,豫東的洪拳,淮陽的六步拳,博愛月山寺的八極拳,朱仙鎮回民的湯瓶拳,以及博愛王堡的槍法(系明萬歷年間由唐村太極宮董秉乾所傳),汜水、陜縣、禹縣的彈弓,淮陽回民的棍術,長垣的六合槍,開封的劍術與跤術,滑縣的虎尾鐮,鹿邑的跤術等等,都曾名噪一時。此外,還有不少拳論拳譜,或散落于民間,或被圖書館收藏而束之高閣。所有這些,都是中原武術文化的寶貴資源。
郭志禹(全國體育院校武術教材組成員,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中國武術必言中州武術,因為該地域孕育了名揚天下的兩大拳種,即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拳和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還有康乾時期萇乃周創立的萇家拳和中氣論都是中州的瑰寶。人們話說“功夫”時會脫口而出“天下功夫出少林”,人們以武會友切磋“纏絲勁”時自然要去尋根陳氏太極拳。中國武術很早就講“氣功”,但有系統地論述武術氣功的要數滎陽汜水人萇乃周的《培養中氣論》為貴。這些都是中州文化的精髓,研究中國武術文化能不深入地研究它們嗎?中州武術文化是人創造的:回看殷墟廢址,古老的冷兵器時代周武王就給大武舞中的“夾振之而四伐”作過戰斗詮釋;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自序》中記載了當時的劍術“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還創造了與將軍鄧展斗劍“三中其臂”而不敗的記錄;北宋靖康之難,二帝被俘,河南產生了一位“還我山河”的民族英雄岳飛,他的教射師傅則是周同;少林武僧助李唐之后歷代武僧為光大少林武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明清時期武術大盛,陳王廷、萇乃周創造出中國名拳;近代查拳大師常振芳在開封長期授拳藝播天下;1936年在德國柏林奧運會期間,表演中國武術的國術隊員中就有5位河南籍選手;中州武術文化孕育了新中國第一代的河南籍武術名家常振芳、張文廣、劉玉華。另外還有,中州為新中國競技武術培養了許多杰出的人才。轟動世界的武打電影《少林寺》就是以少林寺的歷史題材和人文背景拍攝的。
韓雪(河南大學教授、教育學博士、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基地副主任):地域文化雖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類型,但它的形成和發展必定脫離不了歷史的機緣。中州武術是生長在中州地域內的一種文化形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無疑受到中州地域內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影響,并在這種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文化氛圍中逐漸成熟和完善,沿著自身規律向前發展。第一階段(先秦時期~1840年以前)為中州武術的成形階段。其標志是中州三大武術拳種已經形成;武術的多元價值被人們所認識。第二階段(1840年~1949年)為中州武術的發展階段。處于這個時期的中國武術也開始接受近代西方體育文化的洗禮,并踏上了向近代轉型的道路。第三階段(1949年~1977年)為中州武術的成熟階段。第四階段(1978年~至今)為中州武術的繁盛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