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西周時期在中原形成的婚儀“六禮”,逐步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固定婚俗,并延續至今。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春節祭灶、守歲、吃餃子、拜年,正月十五鬧元宵,三月祭祖掃墓,五月端午節插艾葉,七月七觀星,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國。中原民俗還創造了民間的生活形態和藝術品,太昊陵廟會、洛陽花會、信陽茶葉節、馬街書會、開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間節會至今不衰,開封的盤鼓和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南陽玉雕、濮陽和周口的雜技等民間藝術享譽中外。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廣泛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華夏和世界華人族群。比如飲食方面,廣東人在豆腐上挖個洞,填滿肉餡,蒸熟后食用,其實就是客家人從中原帶去的吃餃子風俗的變異。中原民俗的廣泛影響可見一斑。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廣泛影響了周邊地區乃至華夏和世界華人族群。
關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人類在不同的生態、文化環境和心理背景下創造出來,并在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傳遞、演變成的不同類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游藝競技等。
中原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集中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源遠流長絢麗多姿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并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
王全營(省社科院研究員):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兩代和西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區。早在這個時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后來它們逐步演變為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中原婚嫁禮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于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在此基礎上又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的婚俗。據考古發掘,中原地區早在兩萬年前就有了葬儀,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禮儀,并成為中國重要的禮俗。
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歲末守歲、過年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盞,清明祭祖掃墓,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乞巧,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國。
中原俗稱春節為“過年”或“大年”。過了臘月初八,就開始準備年貨。早在商周時代,祭灶王爺就是“五祀”之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王爺。農歷十二月最后一天,從東漢開始,中原人稱之為“除夕”,這天,家家都要包餃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戶戶都要貼春聯,這源于黃帝所創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餃子,主要取其“更歲交子”之義。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內的拜賀,初三之后是鄰里和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中原民間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正月十五點燈盞是元宵節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動。
春節期間中原地區還有豐富多彩的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它來源于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自秦漢以后,演變成為民間傳統的綜合性文化活動,并成為全國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
中原地區長期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歷來崇拜能呼風喚雨的龍神。傳說龍在農歷二月初二抬頭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這一天定為“龍抬頭節”。這一天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一來祈求龍王降雨,二來祈福消災祛毒。
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一到清明,人們就拿著祭品到墓地燒紙點燭,祭奠先祖。清明這天,各家門頭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環。
先秦時期中原便有了端午節俗。中原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貼艾虎、懸菖蒲、飲雄黃酒等習俗,而且還流行一些消災祛病、預防瘟疫的風俗。每到這一天,人們把采來的艾葉插在門上以避邪。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源于最早流傳于中原的“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神話。因參加活動者都是青年女性,故又稱為“乞巧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源于古代中原地區的祭月迎寒活動。作為節日,西漢時已初具雛形,晉時已有賞月之舉,到北宋時正式定名中秋節,至今長盛不衰。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由來已久,源起也是說法不一,古代中原民間多從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的“桓景避難”說。在這一天,有出游、登高、望遠、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避災避難的風俗,故又稱“登高節”。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蘊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這一天還有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
唐金培(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中原民俗不僅體現在各種禮儀習俗中,還體現在民間節會、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動中。
中原古代民間廟會長盛不衰,主要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廟會、熱鬧非凡的中岳廟會和規模盛大的浚縣古廟會。其中,太昊陵廟會歷史最為悠久。始建于春秋時期的太昊伏羲陵,淮陽等地俗稱“人祖廟”。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來自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湖北等地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有的朝祖進香、有的摸“子孫窯”。廟會期間,前來燒香拜佛的“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雜技、獅子、龍燈、竹馬、旱船等也是忙個不停。廟會上售賣的玩具“泥泥狗”古樸別致,逛廟會的人都忘不了買幾個回去。鶴壁浚縣正月古廟會,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長達月余,波及周圍5省80多個市縣,高峰期日人流量近30萬人。縣城四關四街,人流如潮,縣城方園數十里社會各界匯聚,泥咕咕上市,數省商賈如期趕會,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
中原民間書會馬街書會全國聞名。從元朝開始,每年的正月十三,全國各地的說唱藝人云集寶豐縣馬街村亮書會友,交流技藝。為了贏得一年一度的“書狀元”稱號,藝人們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真是群英薈萃,各顯身手;演唱的曲藝種類繁多,既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也有山東琴書、鳳陽花鼓,可謂百花盛開,爭奇斗艷。
從北宋開始,夜市就成為古城開封的一道亮麗風景,并延續至今。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香味四溢的小吃車便充斥開封各主要街道,婉轉悠揚的叫賣聲夾雜著餐具的碰撞聲不絕于耳,各種風味的小吃令人胃口大開,流連忘返。1000多年前出現的洛陽水席、300多年前出現的道口燒雞,是中原美食一絕,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
中原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洛陽的牡丹、開封的菊花、鄭州的荷花在不同的季節里裝點著中原。自唐以來,洛陽牡丹便有了“甲天下”的美譽。北宋時期就有“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觀花習俗。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牡丹競相開放,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信陽茶葉歷史悠久。早在1200年前,信陽便成為我國八大茶區之一。自1992年起,信陽茶葉節便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節日。
此外,中原大地還有名揚天下的嵩山少林功夫、溫縣太極武術、濮陽和周口雜技;有豫西社火、靈寶皮影、開封盤鼓等民間藝術;國內外知名的民間工藝品更是琳瑯滿目,如針法多變的開封汴繡、古老淳樸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神采飛揚的洛陽唐三彩、造型優美的南陽玉雕,詼諧有趣的民間泥玩,線條流暢的烙花烙畫,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