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走進河南 >> 印象河南 >> 瀏覽文章

科技文化: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寶

2013/10/21 16:41:33 點擊數: 【字體:

   中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如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不僅達到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水平,就連現代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被譽為“華夏第一劍”。鄭州發現的漢代冶鐵高爐,為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高爐。東漢河南人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余年。陶器、瓷器最早也出現在河南。“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鈞瓷色彩繽紛,汝瓷古樸典雅,不僅都代表了歷史上瓷器制作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常言道,“家有財產萬千,不如鈞瓷一件”,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被譽為“科圣”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唐代河南人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觀點,他與同行們進行了世界上首次子午線實測活動,因此而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

科技文化: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寶

地動儀

科技文化: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寶

我國最早的失蠟鑄件——銅禁

科技文化: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寶

淅川出土的編鐘

科技文化: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寶

開封山陜甘會館

科技文化:光芒四射的文化瑰寶

安陽天寧寺

   徐光春書記在“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的論述中指出,中原科技文化具有內容的廣博性、發明創造的實用性、歷史發展的傳承性等特點,有多項科技發明和創造,讓現代人也嘆為觀止。

  輝煌燦爛的科技文明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所創造出的燦爛的古代科技文明,不僅在中國的科技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整個世界科技文明的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一頁。中原文化中的科技文明主要表現在與人的生存和生活直接相關的農業、冶金、天文、醫藥等諸多方面。這些輝煌燦爛的文化瑰寶,走過數千年,歷久而彌新。

  鄭慧子(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我國是世界上農業文明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農作物的起源中心地之一。考古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的遺址發掘中就發現了大量的農業文明的實物證據。如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中,出土了包括從土地開墾到農作物收割及加工用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

  有悠久和發達的制陶和制瓷技術。陶器的發明在制造技術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也是新石器時代工藝技術水平的代表性器物。河南仰韶文化遺址中所出土的彩陶,不僅是生活用具,也是很好的藝術品,這表明了當時的制陶技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成就。洛陽的“唐三彩”,還有汝瓷、鈞窯等,不僅代表了歷史上制瓷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在冶金技術方面有著杰出成就。“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該鼎是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的典型代表,其冶鑄技術和工藝令今人也嘆為觀止。三門峽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銅柄鐵劍,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實物,將我國人工冶鐵的歷史向前提了近兩個世紀,被譽為“中華第一劍”。洛陽出土的戰國早期的鐵錛和鐵 ,在冶金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歐洲到了1722年才使用白心韌性鑄鐵,黑心韌性鑄鐵19世紀在美國研制成功,鐵錛和鐵 的出現證明我國在戰國時期就已掌握了生產這兩種高強度鑄鐵的技術,這比歐美早了2000多年。鄭州漢代冶鐵遺址發現的橢圓形煉爐是世界上最早的橢圓形煉爐;南陽太守杜詩的“水排”鼓風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特別是在河南鞏縣鐵生溝出土的鐵金矍,具有了和現代球墨鑄鐵的I級石墨相當的帶放射狀的球狀石墨,而現代球墨鑄鐵1947年才研制成功。

  在天文學方面做出了重要成就,產生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的天文學家。如東漢太史令張衡有“科圣”之譽,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著有《渾天儀圖注》、《靈憲》,發明了“水運渾象”和“地動儀”。前者是唐宋得到進一步改進的水運渾象的先聲,在天文儀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者發明于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比西方早1700年。唐代高僧河南人著名的天文學家一行,在其歷法中廢棄了沿用達800多年的二十八星宿距度數據,提高了新歷法的精確性。他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觀點,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大約于723年他又與同行一起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比歐洲于14世紀初才出現的第一個機械鐘早6個世紀。他領導的世界上首次用科學方法進行的第一次子午線的實測,成為古代天文學發展的里程碑。

  北宋時期,是古代科技發展高峰的代表,中國科技史研究方面鼎鼎有名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說:“11至12世紀(宋代)中國的科學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的頂峰。”在這一時期,農業、印刷業、造紙業、橋梁建筑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了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與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如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有了發達的海外貿易。北宋時,人們利用人工磁化的方法制造了指南魚,后經改良用于航海事業,并發明了羅盤。宋代這一時期的科技傳播對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冶金技術——當驚世界殊

  河南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發展的中心。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劉徹于公元前119年實行鹽鐵官營,在全國設鐵官49處,僅河南就有6處,每個鐵官下面還屬有一個至幾個作坊,目前已經發掘的漢代冶鐵遺址就有20余處。如南陽市北關漢代冶鐵遺址,在20萬平方米的范圍內,發現殘煉鐵爐17座,還有鼓風管及大量耐火材料;鞏義市鐵生溝冶鐵遺址,發掘出各式煉爐、熔爐、鍛爐20座。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不僅為研究中國冶金史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例證,而且一些傳統的冶金技術,對我們今天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令世界驚嘆的漢代球墨鑄鐵

湯文興(河南博物院研究員):現代球墨鑄鐵是英國人莫洛和威廉姆在1947年研制成功的,是現代科技的產物。但是,遠在莫洛之前的兩千多年,漢代的鑄匠師利用原始的土法,生產出符合現代標準的球墨鑄鐵,可以說是世界冶金史上不可思議的奇跡。

  河南漢魏時期球墨鑄鐵的重大發現,揭開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為中國和世界冶金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實物資料,為冶金考古和冶金技 術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路。

  兩千年前的巨型高爐

  金屬冶煉在我國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的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重達875公斤,高133厘米,形制雄偉,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考古發現,到了漢代,在鄭州古滎鎮出現了爐缸為橢圓形的煉鐵爐。該爐經高爐專家根據現存遺跡研究推算可知,它是兩千年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煉鐵爐,比歐美國家早了1800多年。

  隨著高爐容積擴大,特別是爐缸為橢圓形的高爐出現后,利用人力鼓風來提高爐溫的方法已滿足不了需要。公元31年,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利用水流推動鼓風機的水排,不僅節省了大量勞力,也大大地提高了爐的溫度,對冶鐵工業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先進的漢代疊鑄技術

 。保梗罚茨,在河南溫縣的一座烘范窯中出土疊鑄范五百多套,是歷來出土同類鑄范中,數量、種類最多,保存也最完好的一座窯址。

  所謂疊鑄或層疊鑄造,是用多個泥范逐層疊合起來,組裝成套,從共用的澆口杯和直澆道中灌入金屬液,一次可得到成百上千個鑄件。

  由于它能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至今仍被廣泛用于活塞環、鎖芯、表殼等小型鑄件的大批量生產。

  從鑄造技術總的歷史發展來看,應當說,它就是現代層疊鑄和殼型精密鑄造的前身,它的許多工藝措施和工藝參數的選取是符合科學原理的,至今對我們仍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冶金史上的重大發明——失蠟法鑄造術

  河南博物院陳列的云紋銅禁,出土于淅川縣。禁身為長方形,四周裝飾有透雕的多層云紋和攀附著12條虎形怪獸。整個造型,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其鑄造工藝之復雜,令人驚嘆不已。1979年冬,經冶金專家鑒定,該銅禁是采用失蠟法鑄成的。從與銅禁同墓出土帶有銘文的“王子午鼎”年代推算,銅禁的絕對年代為楚康王七年(公元前552年),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失蠟鑄件。

  失蠟法是冶鑄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其重要性可與火和輪子的發現相提并論,將古代失蠟法應用于現在制造業,帶來了熔模精密鑄造的大發展。因此,探究其歷史淵源及其失蠟工藝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瓷器——璀璨奪目的藝術奇葩

  瓷器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其生產技術對世界各國產生重大的影響,為世界陶瓷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史樹立了一座光輝的歷史豐碑。

  趙青云(河南文物研究所研究員):為世界確認的河南鄭州商代原始瓷的燒制成功,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生產瓷器最早的地區。大約經過1800多年的延續和發展,到了東漢時期,我國創燒的青瓷已很成功,從出土的遺物觀察,造型多樣,莊重大方,注重裝飾,美觀實用。

  唐宋以來,封建制度的確立與鞏固,農業、手工業及商品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文化、科學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陶瓷手工業得以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宋代京都建于中原地區的河南開封(古稱汴梁),河南自然而然的形成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南地區物產豐富,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人杰地靈,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陶瓷手工業更加突飛猛進地發展和昌盛,民窯林立,窯煙四起,各類產品的生產,云集中原,形成全國生產瓷器的重要地區之一。商品生產競爭的局面形成,激發了陶瓷業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產品精益求精,名窯凸現。

  歷史上的汝、鈞、官、哥、定窯,皆因其產品精良,稱雄一世,先后為皇家壟斷或指定燒制御用瓷器,在皇家選拔人才,壟斷技術,在不斷創新的前提下,產品十分精良,“五大名窯”因此而名揚天下,被后人歷代稱頌。

  汝瓷屬于青瓷系列,起源于汝州地區的臨汝、寶豐一帶,早期的汝瓷,為單一的青色,偶有刻劃花紋,后期發展有了印花技術的應用,為墊餅或支釘燒制,其造型秀麗,多為民用生活用瓷,后因其燒制精細,素雅脫俗,被宋代皇室所看中,遂廢定而取汝,這就是文獻記載的“定瓷有芒不堪用,改命汝州造青瓷器”的原由。皇家官窯有權集民間優秀匠師和高層藝術大師,精心設計,嚴格配方,嚴密的生產程序,并創造性的釉中摻入瑪瑙礦原料,大大增加了釉面成色的內涵,而經過燒制后的瓷器釉面呈現釉層勻凈,青色淡雅,蘊潤如玉,寶光內涵,她充滿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盈聚著極高的藝術品位,飽含著時代的美學精髓。

  汝瓷文化藝術科學的內涵極其豐富,它集科學配方、火候控制、線條流暢、造型工藝、圖案藝術、時代風尚和人的靈魂感悟于一身,唯宋時所獨有,為其他窯口所不及,也為后世之人所無法效仿,所以說汝瓷之珍貴就在于此。

  汝州地區的青瓷燒制精良,清素淡雅,韻味內涵,為文人士大夫所賞識,皇室所青睞,先選為貢瓷,后終被官方壟斷,建官窯專燒御用瓷。

  河南的鈞瓷更是匠心獨具,是它繼承了唐鈞窯變之工藝,發展了多種元素礦物原料的施釉工藝,特別是創造性地運用銅紅釉原理燒制出五彩繽紛窯變釉瓷器,

  形成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之特色。在我國瓷業林立中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尤其是在被宋時皇宮壟斷階段,在國家高層科技人才聚集的客觀條件下,鈞瓷的燒造工藝如魚得水,迅速升華,燒制出釉層光潤,釉色豐富,五光十色,造型古樸的鈞瓷精品,其釉色皆是多種色調的自然組合,基本沒有單色釉。

  禹州的鈞瓷生產技術更為與眾不同,窯變美妙,自然流動,色彩滲透,五彩繽紛,鬼斧神工,巧奪天工。

  經考古發掘所知,鈞瓷所呈現的釉色大致可分: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和鸚哥綠等,不同釉色,不勝枚舉。它在我國陶瓷工藝科學技術和美術的發展史上,功不可沒,意義重大。古人曾有詩句贊頌:“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

  無論是鈞瓷還是汝瓷都充滿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凝聚著極高的藝術品位,飽含著時代的美學精髓。總之,汝瓷與鈞瓷的燒制唯我國所獨創,是陶瓷發展史上的兩朵并蒂蓮花,兩顆璀璨明珠,國之瑰寶。

  地動儀——至今沒能企及的高度

  兩漢帝國,社會政治經濟均處于一個上升期,生產力的大規模推進,財富的多方面積累,國力的強盛、疆域的開拓、民族的融合,特別是對自然的探索,都使得漢人有了寬廣的視野和對物質世界的認同感。漢代思想家首先提出的“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的大同社會之理想。使漢代文化有了百川歸海的大氣和豐厚。這種氛圍和背景為地動儀的出現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李宏(河南博物院研究員):漢朝歷時400余年,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這樣的背景為當時的科技發展創造了必要的社會基礎。首先人們對地球構造和天體運行的認識更加接近實際,渾天說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王充提出了地震源自地殼自動的理論,青銅冶鑄工藝達到了新的高度,所有這一切使地動儀的出現成為可能。這一偉大的創造,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從張衡手中應運而生。

  公元78年出生的張衡,是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人,作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他在天文學、氣象學、數學、機械制作以及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里的成就,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郭沫若曾贊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個驗震器。張衡制成地動儀后,將其放置在洛陽城南的靈臺上,進行觀測。遺憾的是地動儀制成后,淪落亂世而不知所終,F在只能從《后漢記》、《后漢書》等文獻簡略的記載中推測它的原貌。記載的大概意思是:地動儀用銅鑄成,外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蓋。內部有都柱,都柱旁有八道,并有精巧的傳動機構。地動儀外部有八條口內含銅丸的龍,下有八個張嘴的蟾蜍,遇有地震,內部的機關會被觸動,使龍口之丸吐出,掉入下面的蟾蜍口中,發出激揚的振聲。由于只有一個龍吐丸,而其他的龍頭不動,觀測者根據龍珠掉落的方向,可知地震的方位。有一次,一個龍吐丸但是人們沒有感覺地動,洛陽的學者都認為候風地動儀不能驗震,但是過幾天,報來隴西地震的消息,于是人們都嘆服地動儀的精妙。從此以后史官開始依此記錄地震的方位。

  張衡地動儀從發明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其神奇功能激勵著一代代學人的探索、研究。自宋代開始,中外學人憑借這不足二百字的記載,苦苦尋覓地動儀的原貌,一代代學者留下了不可泯滅的探索足跡。但是,目前地動儀的復原,只是科學復原地動儀一個階段性的突破,許多未解之謎,如地動儀的內部構造、外觀造型、驗震原理等都足以使地動儀的科學復原課題,成為對古代科技探索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觀星臺——中原大地上的一顆明珠

  在中原大地的古代文明中,天文學也是“千古中傳”的重要內容,不同時代的用于觀測天象的建筑遺跡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

  張家泰(河南省古建研究所研究員):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由于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我國的天文學起源很早,而且起源地主要在黃河流域中原一帶。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等先生認為:“在中國,殷商時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豐富的天文記錄,表明在黃河流域,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為古遠的世代”。河南的考古工作證明了這一點,鄭州大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陶器上繪畫的太陽紋及與太陽有關的多種天象圖案,反映了這里的先民們對天體變化的細心觀察與高度概括能力;我省發現的不同時代建造的古靈臺故址,多是用于觀測天象的建筑遺跡。

  觀星臺位于登封市城東南15公里的告成鎮北,創建于元代初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筑,也是世界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筑物之一。當時由王恂、郭守敬主持,在全國建立27個觀測站,此臺為其一,中國歷代有許多天文學家曾到這里進行過天文觀測。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玻罚赌暝雷婧霰亓疫M行了大規模的歷法改革,觀星臺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建立的,它是至今僅存的一座元代天文臺,又是這次改革的唯一實物例證,具有非常重要的天文學史價值和文物建筑價值。

  觀星臺的觀測功能,一是觀星,二是測日影。同時還有關于記時的銅壺滴漏所在位置的題記。是一座具有觀星、測影和記時等項功能的天文臺。

  元朝從至元十三年到至元十六年,先后四年的大規模天文測驗,制定出一部領先于當時世界水平的歷法——《授時歷》。今世界通用的陽歷(格里高利歷)所求一年年度與《授時歷》相同,而格里高利歷的制定時間要比《授時歷》晚了300年左右。由此可知,700年前的《授時歷》是何等精確。這部授時歷是在我國施行最長久的歷法,歷時達364年。正因為如此,作為與改革歷法有直接關系的觀星臺,就備受國內外科技界、文物界的注意。

  古代建筑——美觀與堅固的完美結合

  河南古建筑遺跡異常豐厚,現存文物建筑多達1000余處。遍布河南各地的古建筑美觀而堅牢,不論是存留于地下的古代建筑遺跡,還是屹立于地面上的木構、磚石建筑文物,都充分顯示出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建筑體系在中原大地上由萌芽、成長、發展到形成的歷史軌跡。

  楊煥成(省文物局原局長、研究員):建于北魏的磚構建筑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經歷1400余年后,至今仍儼如擎天巨柱,巍然屹立于嵩岳大地;建于北宋初年的木構建筑濟源濟瀆廟寢宮和建于宋代晚期的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經歷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后,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特別是木構建筑,其梁架、柱枋、斗拱等主體結構部分,利用榫卯技術,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組合成龐大的建筑物框架,使整座建筑物美觀堅牢,有效地抗御大風、暴雨、地震、水患等自然力的破壞,充分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顯示了中原古代建筑技藝的高超。尤其是在抗御地震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所造成的山崩地裂,房屋傾圮,人畜慘重傷亡的巨大破壞方面,顯示出抗震性能良好的突出特點。

  磚結構建筑物通常是易遭地震破壞的。但登封嵩岳寺塔等古代建造的高大磚石塔卻能抗御地震等自然力的破壞,它的奧妙何在?一是基礎牢固;二是選擇適宜的塔址;三是塔身的結構均勻對稱。具有形體簡潔、平面規整,結構均勻對稱和連續性強等建筑結構特點,增強了整體性,使之有足夠的抵御地震的荷載能力;四是大多數塔檐下,砌筑有呈封閉狀的拔檐磚層,起到了近代建筑的圈梁作用,加強了塔身壁體的整體性;五是塔身的壁體都較厚,且高度一致,有的塔還設置有塔心柱和隔斷墻等,減少了地震時塔身各部分運動的不協調;六是圓形塔或八角形、十二角形塔,不管地震力從何方向傳來,它都能較好適應和抵御;七是宋代及其以后的塔,門窗位置逐層變換,避免了受震后垂直裂縫,增強了抗震強度;八是絕大多數塔的塔身諸層高度,自下而上均勻遞減,其面闊逐層收斂,使塔之外輪廓呈拋物線形,不但使塔體線條優美,富有秀麗之感,而且相應的使每層重量均勻減少,使整個塔體的重心下降了許多,大大有利于地震時塔體的穩固。

  此外,建材選料講究,磚塔的塔磚則具有泥質細、火候高、密實度高等特點,如嵩岳寺塔的塔磚,單塊最大抗壓強度達414kg/cm2,遠高于現代普通紅磚的抗壓強度;嵩岳寺塔身砌體的磚與磚間的粘合劑,既不是白灰漿,更不是水泥,而是黃土泥,但這種黃土泥經處理后摻入米汁類有機物,其粘合強度很高。使塔磚和粘合劑不酥、不堿、不脫落,再加上精心施工,提高了抗震性能。

  河南現存地面的古建筑,從東漢到清代連年不斷,且石闕、石窟、寺庵、廟觀、磚(石)塔、城垣、書院、牌坊、華表、石柱、天文臺、園林、橋梁、會館、衙署、陵園、祠堂、民居、水利工程等建筑品類齊全,多具有重要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

  給科技創新提供更多的可能

  自古以來,中原科技文化就比較發達,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是在中原孕育而發明的。今天,我們已進入現代科技時代,河南的科技發明和創造同樣擁有了驕人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屢屢在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例如南召縣人,著名的漢字信息處理專家王永民發明的計算機“五筆字型漢字編碼方案”,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其意義不亞于活字印刷術”;鄭州中原顯示技術公司的李超研制的彩色巨型顯示屏,被稱為“中國第一屏”,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2000年中標奧運會悉尼足球場、棒球場彩色大屏幕和奧運會配套顯示屏項目——墨爾本市中心廣告顯示屏;滑縣人李官奇,從榨過油的豆粕中,神話般提取出世界第八大人造纖維,并拉絲成線、紡紗成布、染色成衣,讓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纖維原創技術,結束了世界人造纖維發明史上沒有中國人名字的缺憾。

  又如,省農科院的“鄭麥9023優質專用小麥”和“雞傳染病病毒快速檢測試劑”分別獲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的“超薄浮法玻璃生產技術”剛剛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鄭州拓普軋制技術有限公司鄭紅專夫婦研制出的“二維控制撓曲度軋機”從根本上解決了軋機技術世界性難題……這些重大成果和專利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科技進步正在為全省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著有力的技術和智力保證。

  此外,還有新鄉金龍銅管在技術方面等的創新與突破,都在中國科技創新方面寫下了濃筆重彩的篇章。

  每一項科技成果的出現,都來自科學家艱辛的探索,它需要科學家寶貴的品格——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踏實的作風;需要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需要全社會良好科技環境的孕育和滋養。所以,科學精神的培養和弘揚,以及科技環境的營造,對于我們今天的創新和發展都具有重大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08-06-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