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毛人逗蟾舞是流傳于河南省西華縣址坊鎮葉橋村前劉村的一種民間舞蹈,西華縣是這一民間舞蹈唯一的產生、流傳、發展地。
雞毛人逗蟾舞源于古代的圖騰崇拜時期,與女媧文化有著密切聯系。羽人和蟾均為原始社會的圖騰形象,通過雞毛人、蟾的嬉戲相逗,表現相愛相親的情感。舞蹈史家認為該舞形成于遠古時代的生殖崇拜時期,是原始圖騰舞蹈。在漫長的發展中,該舞由儀式舞蹈演變成年節的娛樂舞蹈。近代與民間藝術舞蹈合為一起,流傳至今,是當地群眾逢年過節的一種娛樂形式,具有古老性、地域性、唯一性、神秘性、群眾性等特點。
其造型生動,色彩亮麗、舞姿奔放,舞蹈寓意深邃,象征性強,肢體語言豐富,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具有很大的審美價值。
雞毛人逗蟾舞是古老而完整的民間舞蹈,在中國原始舞蹈中,象征生殖崇拜的赤身、哨叫、身著羽毛等舞蹈形象,在雞毛人逗蟾舞中都有體現,這對研究中國舞蹈史學、舞蹈教育學、舞蹈民俗學、舞蹈社會學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
2015年,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