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古典悲劇《清風亭》近日被河南省豫劇二團搬上了大銀幕,該片用電影的藝術手段,以實景結合棚景的拍攝手法,將戲曲的“寫意”與景物的“寫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從傳統老戲到戲曲電影
《清風亭》是一部流傳百年的古典名劇,明清時期已廣為流傳。該劇反映了人們對知恩圖報、仁義孝悌的尊崇,對恩將仇報、忘恩負義行為的憎惡。
從傳統舞臺劇目到戲曲電影,《清風亭》走過了一段漫長的道路。據河南省豫劇二團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前,《清風亭》就是豫劇須生的常演劇目。而后,該劇曾因內容涉及“因果報應”、迷信色彩被停演。2007年,在文化部、中國劇協、河南省文化廳等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豫劇二團聘請國內知名主創人員加盟,對老戲做了大段刪減,并最終將其更名為《清風亭上》。2009年11月,該劇應邀參加在巴黎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戲劇節,由于現場條件限制,這場演出沒有紛紛揚揚的雪花助陣,沒有搭建畫龍點睛的清風亭,沒有華麗的燈光、舞美、音響做修飾,有的只是傳統戲劇舞臺上最簡單的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即使是這樣,原生態的《清風亭上》還是憑借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精彩的表演,打動了在場的每位觀眾,本屆戲劇節評委會主席、法國文化部戲劇司總督伍茲更是對該劇大為稱贊。同年,豫劇《清風亭上》以其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和諧統一和較高的演出場次,榮獲2007—200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
2010年10月,戲曲藝術片《清風亭》開拍,并于今年春節期間完成了后期制作。豫劇名家、河南省豫劇二團團長李樹建和豫劇馬派傳人柏青在片中均有精彩表演。
影片主題頗具現實意義
不管是舞臺演出還是銀幕電影,唱腔永遠是戲曲藝術的主要承載手段。戲曲藝術片《清風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豫劇唱腔和悲劇風格,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在演員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得到充分表現。劇中張元秀的扮演者李樹建以深厚的唱功和極具爆發力的情感表達,在審片時就使到場的觀眾幾度落淚。“李樹建的表演技術在電影銀幕上被放大,精致感更為強烈。顫顫巍巍的古稀老叟形象、處處迸發的真情實感深深觸動了觀眾的心。”中國劇協理論研究室主任崔偉說。
據該片導演朱趙偉介紹,《清風亭》雖然是傳統劇目,故事情節已沒有懸念,但電影中演員形神兼備、淋漓盡致的表演仍具很大看點。該片多處使用蒙太奇手法,改變了戲曲的原有場次分割,在保持舞臺演出的整體框架基礎上,加快了影片的敘事節奏,使情節更為緊湊。為盡量淡化戲曲和電影之間的“虛”“實”矛盾,朱趙偉在拍攝手法和演員表演方面下足了工夫。“我一直提倡‘能情者,而后能傳情’,相信人物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一定能打動觀眾。”
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副主任何向陽則認為,“電影中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很具現實意義,不論古今,在金錢和權勢面前,人的價值觀很容易被扭曲,除惡揚善的《清風亭》對當代社會仍有啟示意義。”而崔偉指出,作為一部影視作品,《清風亭》將老一輩優秀表演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完整錄存,能為后人留下較為珍貴的資料。
在審看完該片后,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季國平認為,戲曲電影發揮了舞臺藝術和電影藝術的雙重效果,對傳統戲曲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他覺得該片比舞臺演出更具藝術震撼力,在拾嬰、認親、大義這三段情的表現上大量使用細節刻畫,觀眾在欣賞時也沒有了臺上臺下的阻隔感,更易產生共鳴。
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內知名戲曲學專家朱萬曙在肯定戲曲電影作用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把舞臺表演搬上銀幕,對戲曲人來說本身就是個挑戰。因為在戲曲的審美特征中,虛擬化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就要求電影手法、大量實景和戲曲本身的審美特征巧妙融合。如果每一個生活的小場景都被實景取代,無疑會減弱戲曲的虛擬性。對于一些喜愛戲曲的老觀眾來說,在審美的心理上也許會覺得別扭。”此外,他還認為戲曲電影的出現實際上反映著傳統藝術在當代如何繼承發展的問題,“保存傳統戲曲的原貌,并不意味著不發展,總是以老面孔示人就無法給觀眾新鮮感,戲曲需要開創新的發展道路。”(記者李珊珊)【原標題:戲曲藝術片《清風亭》:將舞臺藝術搬上電影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