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鄭州

穩定國家 稱霸諸侯——中國古代第一名相管仲

2014/4/17 18:18:17 點擊數: 【字體: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并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由于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此時,邊境的各族也都發展起來。北方的狄人開始南下,成為中原各國的嚴重威脅。西方的戎人也開始東進,戎國經常侵犯魯國和曹國,北戎又侵犯鄭國,山戎又進攻燕國,伊洛之戎又進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蠻人也躍躍欲試,想要北上。

  邊境民族內侵,與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開的。在春秋之初周王還有些威信,自從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鄭緒葛之戰,周桓王的肩被鄭祝聃射中,王師大敗。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齊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發生內亂,莊王殺了周公黑肩。晉獻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蕪國、邊伯、魯父、子禽、祝危等大夫叛亂,后經鄭、虢出面調解才平息。周惠王為了報答鄭、虢,將虎牢以東送給鄭國,把酒泉送給虢國。于是王畿越來越小,威信也就越來越低。

  管鮑之交 各保其主

  管仲,又名夷吾,也稱敬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后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于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后,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于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公元前674年,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齊僖公死后,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不過鮑叔牙當初對齊僖公令其輔佐公子小白很不滿意,常常稱病不出,‘因為他認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國君知道小白將來沒有希望繼承君位,又以為他沒有才能,才讓他輔佐小白。而管仲卻不以為然,當他了解內情后,勸導鮑叔牙說:“國內諸人因厭惡公子糾的母親,以至于不喜歡公子糾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沒有母親。將來統治齊國的,非糾即白。:公子小白雖然沒有公子糾聰明,而且還很性急,但卻有遠慮。不是我管仲,無人理解公子小白。公子糾即使日后廢兄立君,也將一事無成。到時不是你鮑叔牙來安定國家,還有誰呢?”這樣,鮑叔牙聽從了管仲的意見,出來接受任命,竭力盡心侍奉小白。

  不久,齊襄公與其妹魯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謀私通,醉殺了魯桓公。對此,具有政治遠見的管仲和鮑叔牙都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所以他們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設法找出路。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君的女兒,衛國離齊國太遠,所以鮑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齊國的南鄰莒國去躲避。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雖然一南一西,打算卻都是一個,都是靜觀事態的發展,伺機而動。

  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內亂終于爆發。齊襄公叔伯兄弟公孫無知因齊襄公即位后廢除了他原來享有的特殊權利而惱怒,勾結大夫闖入宮中,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國君。公孫無知在位僅一年有余,齊國貴族又殺死公孫無知,一時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齊國在公孫無知死后,商議擁立新君的各派勢力中,正卿高溪勢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個大夫國氏勾結,暗中派人急去莒國請公子小白回國繼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鮑叔牙仔細分析國內形勢,然后向莒國借了兵車,日夜兼程回國。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后,也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后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管仲于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30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人馬過即墨30余里,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管仲非常沉著,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只聽哨啷一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管仲見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其實公子小白沒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制衣帶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裝死倒下。經此一驚,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里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國君,于是公子小白就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鮑叔牙誠懇地對齊桓公說:臣是個平庸之輩,現在國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國君的恩賜。若把齊國治理富強,我的能力不行,還得請管仲。齊桓公驚訝地反問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嗎?鮑叔牙回答道:“客觀地說,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蓋世,才能超眾。”齊桓公又問鮑叔牙:“管仲與你比較又如何?”鮑叔牙沉靜地指出:“管仲有五點比他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鮑叔牙進一步諫請齊桓公釋掉舊怨,化仇為友,并指出當時管仲射國君,是因為公子糾命令他干的,現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會象忠于公子糾一樣為齊國效忠。

  管仲與公子糾一伙認為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也就不急于趕路。六天后才到齊國。一到齊國,沒想到齊國已有國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魯莊公得知齊國已有新君后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企圖武裝干涉來奪取君位。齊桓公也不示弱,雙方在乾時會戰,結果魯軍大敗,公子糾和管仲隨魯莊公敗歸魯國。齊軍乘勝追擊,進入魯國境內。齊桓公為絕后患,遣書給魯莊公,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則齊軍將全面進攻魯國。魯莊公得知后與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認為齊國要管仲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而是為了任用他為政。因為管仲的才干世間少有,他為政的國家必然會富強稱霸。假如管仲被齊國任用,將為魯國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張殺死管仲,將尸首還給齊國。魯莊公新敗,聞齊國大兵壓境,早嚇得心顫膽寒,沒有聽施伯的主張。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并將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召忽為了表達對公子糾的忠誠而自殺。死之前對管仲說:“我死了,公子糾可說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著建功立業,使齊國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盡其份了,你好自為之吧。”

  管仲抱著“定國家,霸諸侯”的遠大理想,被裝入囚車,隨使臣回國。在回齊國的路上,管仲生怕魯莊公改變主意,為了讓役夫加快趕路,就心生一計,即興編制了一首悠揚激昂的黃鵠之詞,用唱歌給他們解除疲勞為名,教他們唱歌。他們邊走邊唱,越唱越起勁,越唱走的越快,本來兩天的路程,結果一天半就趕到了。魯莊公果然后悔,管仲乃天下奇才,若大用于齊,齊桓公無疑如虎添翼,不如先除掉此患。待他醒悟過來派兵追趕時,早已來不及了。

  管仲一路恐慌,最后平安到了齊國,鮑叔牙正在齊國邊境堂阜迎接他。老友相逢,格外親切。鮑叔牙馬上命令打開囚車,去掉刑具,又讓管仲洗浴更衣,表示希望能輔助齊桓公治理國家。稍事休息后,管仲對鮑叔牙說:“我與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糾,既沒有輔佐他登上君位,又沒有為他死節盡忠,實在慚愧。現在又去侍奉仇人,那該讓天下人多么恥笑呀!”鮑叔牙誠懇地對管仲說:“你是個明白人,怎么倒說起糊涂話來。做大事的人,常常不拘小節;立大功的人,往往不需他人諒解。你有治國的奇才,桓公有做霸主的遠大志愿,如你能輔佐他,日后不難功高天下,德揚四海。”

  奇策治國 尊王攘夷

  作好管仲的工作后,鮑叔牙趕回臨淄,向齊桓公報告。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此后,齊桓公經常同管仲商談國家大事。一次齊桓公召見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問題擺了出來。“你認為現在的國家可以安定下來嗎?”管仲通過這個階段的接觸,深知齊桓公的政治抱負,但又沒有互相談論過,于是管仲就直接了當地說:“如果你決心稱霸諸侯,國家就可以安定富強,你如果要安于現狀,國家就不能安定富強。”齊桓公聽后又問:“我現在還不敢說這樣的大話,等將來見機行事吧!”管仲被齊桓公的誠懇所感動,他急忙向齊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這是我的萬幸。臣能茍且偷生到今天,不為公子糾而死,就是為了富國家強社稷;如果不是這樣,那臣就是貪生怕死,一心為升官發財了。”說完,管仲就想告退。齊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動,便極力挽留,并表示決心以霸業為己任,希望管仲為之出力。

  后來,齊桓公又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著問。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為國家出力。”“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這時齊桓公又問:“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斗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齊桓公又問:“士兵訓練好了,如果財力不足,又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要開發山林、開發鹽業、鐵業,發展漁業,以此增加財源。發展商業,取天下物產,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嗎?”經過這番討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吧?”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當前迫切的任務是百姓休養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稱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統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為相,主持政事,為表示對管仲的尊崇,稱管仲為仲父。

  管仲為齊相后,根據當時形勢,對齊國進行了了一系列改革。

  在行政方面: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于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軍隊方面,管仲強調寓兵于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里設里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里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帥。這樣把保甲制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于是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國際在線(2009-02-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