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鄭州

穩定國家 稱霸諸侯——中國古代第一名相管仲(2)

2014/4/17 18:18:17 點擊數: 【字體:



  在經濟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征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咱們國富民強,可以會盟諸侯了吧?”管仲諫阻道:“當今諸侯,強于齊者甚眾,南有荊楚,西有秦晉,然而他們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稱霸。周王室雖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東遷以來,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號召,海內諸侯必然望風歸附。”

  管仲說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聯合各諸侯國,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擾。攘夷于外,必須尊王。尊王成為當時一面正義旗幟。

  齊桓公二年(前684年),齊桓公借報收納公子糾之仇,出兵伐魯。當時魯國剛被齊國打敗不久,元氣尚未恢復,齊兵壓境,舉國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魯國曹劌出來為魯莊公出謀獻計,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把齊國打敗。魯國勝利后又去侵犯宋國、齊國為了報復長勺之敗,又勾結宋國來攻打魯國。由于魯莊公采納大夫公子偃的建議,在秉丘(今山東巨野西南)打敗宋軍。宋軍一敗,齊軍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國為了昭雪秉丘之恥,又興兵攻魯,魯莊公發兵抵抗,趁宋兵還沒站住陣腳就發動猛攻,結果宋國被打得慘敗。宋國連.吃敗仗,國內又發生內亂。大夫南宮長萬殺了新立的鄭閔公,不久宋貴族又殺了南宮父子。宋國的內亂,魯國的戰敗,使他們的力量大為削弱。

  譚國(今山東濟南東)是齊國西鄰的小國。齊桓公出奔時曾經過這里,當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按照春秋的禮法,象譚國這樣失禮,遭到譴責是自然的。齊桓公對此極為不滿,因此管仲建議出兵問罪。譚國本來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經受齊國大兵的進攻。結果很快就被齊國消滅。齊國沒費力氣消滅了譚國,擴大了國土。齊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的北杏(今山東聊城東)會盟,商討安定宋國之計。遂國(今山東肥城南)也被邀請,但沒有參加。管仲為了提高齊國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國消滅。魯國本來比較強大,但因接連被齊國打敗,又看到諸侯國都服從齊國,不服從齊國的遂、譚兩國又被消滅,所以也屈服了齊國。不久,齊國與魯國和好,在柯(今山東東阿西南)會盟。這次會盟很隆重,會場布置莊嚴。修筑高壇,兩邊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齊桓公和管仲正坐壇上。,就在這次會盟中,發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會盟規定,只許魯君一人登壇,其余隨員在壇下等候。當魯莊公與衛士曹沫來到會場,將要升階入壇時,會盟賓相告訴他,不準曹沫升壇。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劍緊跟魯莊公身后,對賓相瞪大圓眼,怒目而視,眼角幾乎都要瞪裂了,嚇得賓相后退幾步,魯莊公與曹沫就順階入壇。魯莊公與齊桓公經過談判,然后準備歃血為盟,正在這時,曹沫突然拔劍而起,左手抓住齊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劍直逼齊桓公。頓時齊桓公左右被嚇的目瞪口呆。此時管仲沉著勇敢,急忙插進齊桓公與曹沫中間,用身體保護住齊桓公,然后問“將軍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齊強魯弱,大國侵略魯國,欺人太甚。現在魯國城破墻毀,幾乎快要壓到齊國。請考慮怎么辦?”齊桓公見形勢不妙,馬上答應歸還占領的魯國土地。諾約草成,曹沫收劍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談笑如故。會盟結束,魯國君臣勝利回國。齊桓公君臣卻憤憤不樂,許多人都想毀約,齊桓公也有這種想法。管仲不同意毀約,勸說齊桓公:“毀約不行,貪圖眼前小利,求得一時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諸侯,失信于天下。權衡利害,不如守約,歸還占領的魯國國土為好。”齊桓公聽取了管仲的意見。不久宋國叛齊,次年齊桓公邀請陳、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請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單伯帶領王師,與三國軍隊共同伐宋,結果宋國屈服了。

  這時,魯、宋、陳、蔡、衛都先后屈服齊國,譚、遂兩國早已消滅,只有鄭國還在內亂。管仲因此建議齊桓公出面調解鄭國內亂,以此來提高齊國的地位,加速實現做霸主的目的。鄭國自厲公回國殺了子儀,又殺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稱君后,為鞏固君位,就要聯合齊國。管仲抓住這一時機,建議齊桓公聯合宋、衛、鄭三國,又邀請周王室參加,于齊桓公六年:(前680年)在鄄(今山東鄄城)會盟。’第二年齊桓公又以自己名義召集宋、陳、衛、鄭又在鄄會盟。這次會盟開的很成功,取得圓滿成果。從此齊桓公已成為公認的霸主。

  晉獻公十年(前667年)冬,齊桓公見鄭國已屈服于齊國,就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君,又在宋國的幽會盟。周惠王也派召伯參加。這是一次空前盛會,幾乎全部中原國家都參加了這次會盟。在這次盟會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義,向齊桓公授予侯伯的頭銜。從此齊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霸主。晉獻公十五年(前662年)魯國發生內亂,魯莊公死后,魯閔公即位,不久被慶父殺死,魯僖公即位,慶父畏罪自殺。僖公為了鞏固君位,與齊國會盟于落姑,從此魯國也安定下來。至此,齊桓公威望布于天下,德名遠播諸侯。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他的霸業。

  老馬識途 病榻論相

  正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時,邊境少數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屢屢舉兵犯境,給中原各國造成了嚴重威脅。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機統兵萬騎,攻打燕國,企圖阻止燕國通齊,燕莊公抵擋不住,告急于齊桓公。齊桓公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南方楚國,本來不想支援燕國。但管仲認為,當時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國君要想征伐楚國,必須先進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專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國被犯,又求救于我國,舉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國的擁戴。齊桓公深以為然,遂舉兵救燕。山戎聞齊師大隊人馬將至,擄掠大量財物解圍而去。齊軍與燕軍合兵一處,北出薊門關追擊,殺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領帶著殘兵敗將逃入孤竹國(今河北西北部)。

  齊軍一鼓作氣,兵圍孤竹國,孤竹國派人詐降齊軍,獻上山戎首領首級,謊稱孤竹國國君已棄國逃往沙漠。齊桓公以降將為前部,率軍追趕。孤竹國降將將齊軍誘入荒漠,自己則乘人不備逃之夭夭。此時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見茫茫一片平沙,狂風卷地,寒氣逼人,齊軍前后隊失去了聯系。齊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計。管仲沉吟片刻,遂讓隨行兵士敲鑼打鼓,使各隊聞聲來集,屯扎一處,挨至天明。誰知,天雖已亮,沙漠中卻炎熱異常,又無飲水,一望無際的沙漠難辨方向,全軍將士焦急萬分。管仲見狀,忙向齊桓公建議道:“臣聽說老馬識途,燕馬多從漠北而來,也許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選數匹老馬放行,或許可以尋見出路。”齊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數匹老馬,放之先行,軍隊緊隨其后,果然走出險地。

  孤竹國國君見齊燕大軍被誘入沙漠,便舉兵攻進無棣城,趕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隨著回城。管仲見此情形,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命令將士數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舉火為應。然后,又分三路攻打無棣城的東南西三門,只留下北門讓敵軍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隊兵馬埋伏在北門之外。當天夜里、忽見城中四五處火起,齊軍內應砍開城門,放大軍兵馬入城。孤竹國國君見勢不妙,率眾奪路而逃,直奔北門。誰知一行人剛剛沖出北門;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國的君臣等數人。兩軍廝殺,孤竹國國君死于亂軍之中。齊桓公滅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數賠給了燕莊公。諸侯莫不畏齊之威,感齊之德。

  在救燕時,魯國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實際魯國按兵未動。對此齊桓公很氣憤,想出兵懲罰魯國。管仲不同意這樣做,他勸說齊桓公:“魯國是齊國的近鄰,不能為了一點小事就出兵,影響不好。為了齊國的聲譽,我們可主動改善兩國關系。這次征燕勝利,得到一些中原沒有的戰利品,不如送給魯國一些,陳列在周公廟里。”齊桓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贊成了這個意見。這樣做對魯國上下震動很大,其他各國反映也很好。

  當時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進攻中原,先攻邢國(今河北邢臺),氣焰囂張。作為霸主的齊桓公,當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關心這個問題,他向齊桓公說:“戎狄性情十分殘暴,貪得無厭。諸夏各國都是親戚,彼此關心,一國有難,大家都應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滿足現狀的安樂是很危險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齊桓公很欣賞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國,邢國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衛國,衛懿公被殺,衛國滅亡。狄人又追趕衛國百姓到黃河沿岸。

  宋國出兵救出衛國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兩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縣)立衛戴公為國君。剛剛恢復的衛國,處境十分困難。齊桓公、管仲派了公子無虧帶著五百乘車馬和三千名甲士來武裝衛國,戎守曹邑。又給衛君帶來乘馬祭服,還給衛君夫人帶來乘車和錦帛。此外還有牛羊豬狗雞等三百余只。又幫助修建宮殿。

  邢國還未恢復,狄人又來第二次洗劫。晉獻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勢十分嚴重。齊桓公和管仲立即聯合宋、曹救邢。當齊、宋、曹軍隊到達時,邢國百姓如見親人,紛紛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國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齊桓公和管仲同宋、曹兩國,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夷儀(今聊城西南),這里靠近齊國,較為安全。使破亂的邢國得到安定。

  邢、衛兩國都遭狄人洗劫,在齊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復國。當時人們都贊賞地說:邢國人遷進新都城,好象回到了老家;恢復后的衛國,人們心情高興,也忘記了亡國的悲痛。

  楚國一直是南方的強國。自晉獻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鄭開始,一直在準備北上。晉獻公十八年(前659年),楚國又出兵鄭國。齊桓公與管仲約諸侯共同救鄭抗楚。由于楚國不斷攻鄭,齊桓公和管仲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首先一舉消滅蔡國,直指楚國。楚國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派使臣屈完出來談判。屈完見到齊桓公就問:“你們住在北海,我們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這次你們到我們這里來,不知是為了什么?”管仲在齊桓公身旁,聽了之后就替齊桓公答道:“從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對我們的祖先太公說過,五等侯九級伯,如不守法你們都可以去征討。東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都在你們征討范圍內。現在,你們不向周王進貢用于祭祀的濾酒的包茅,公然違反王禮。還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這事也不是與你們無關。我們現在興師來到這里,正是為了問罪你們。”屈完回答說:“多年沒有進貢包茅,確實是我們的過錯。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發生在漢水,你們只好去漢水邊打聽好了。”齊桓公見楚使屈完的態度不軟不硬,就命令大軍在陘(今河南郾城南)駐扎下來。南北兩軍相峙,從春季到夏季,已經半年。楚國又派屈完和齊桓公、管仲談判。齊桓公管仲早就無意打仗,只是想通過這次軍事行動來顯示霸主的威風,嚇唬楚國罷了。所以他們很快就同意與屈完談判,并達成協議,將軍隊撤到召陵(今河南偃縣)。齊桓公為了炫耀兵力,就請屈完來到軍中與他同車觀看軍隊。齊桓公指著軍隊對屈完說:“指揮這樣的軍隊去打仗,什么樣的敵人能抵抗得了了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夾攻城寨,有什么樣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靜地回答;“國君,你若用德又來安撫天下諸侯,誰敢不服從呢?如果只憑武力,那么我們楚國可以把方城山當城,把漢水當池,城這么高,池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無濟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為形勢所迫,齊桓公同意與楚國結盟。這樣南北軍事對峙就體面的結束了。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于蔡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舉行受賜典禮。受賜典禮上,宰孔請周襄王之命,因齊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賜。齊桓公想聽從王命,管仲從旁進言道:“周王雖然謙讓,臣子卻不可不敬。”齊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敢貪王命,而廢臣職嗎?”說罷,只見齊桓公疾走下階,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眾諸侯見此,皆嘆服齊君之有禮。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這是齊桓公霸業的頂峰。至此,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成為公認的霸主。

  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他謙虛謹慎。周襄王鄭五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王室內亂,十分危機。齊桓公派管仲幫助襄王平息內亂。管仲完成得很好,獲得周王贊賞。周襄王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準備用上卿禮儀設宴為管仲慶功,但管仲沒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卞卿禮儀的待遇。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為齊桓公創立霸業嘔心瀝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他誰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了解臣下的。”齊桓公欲任鮑叔牙,管仲誠懇地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于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答道:“衛公子開方舍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屈奉于國君15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誼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國君?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國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過于千乘之封。國君應疏遠這種人,更不能任其為相了。”齊桓公又問:“易牙、開方都不行,那么豎刁怎樣?他寧愿自殘身肢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管仲說罷,見齊桓公面露難色,便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說隰朋可以幫助國君管理國政。遺憾的是,齊桓公并沒有聽進管仲的話。易牙聽說齊桓公與管仲的這段對話,便去挑撥鮑叔牙,說管仲阻止齊桓公任命鮑叔牙。鮑叔牙笑道:“管仲薦隰朋,說明他一心為社稷宗廟考慮,不存私心偏愛友人。現在我做司寇,驅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讓我當政,哪里還會有你們容身之處?”易牙討了個沒趣,深覺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不聽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結果釀成了一場大悲劇。二年后,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見齊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開始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二宮女乘人不備,越墻人宮,探望齊桓公;桓公正餓得發慌,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習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桓公仰天長嘆,懊悔地說:“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見仲父?”說罷,用衣袖遮住臉,活活餓死了。桓公死后,宮中大亂,齊桓公的幾個公子為爭奪王位各自勾結其黨羽,互相殘殺,致使齊桓公的尸體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無人收殮,尸體腐爛生蛆,慘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兵送太子昭回國,齊人又殺了作亂的公子無虧,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霸業開始衰落。中原霸業逐漸移到了晉國。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后代影響很大。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所以他也有歷史局限。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雖然這樣,管仲仍不失為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在歷史上有過巨大貢獻。孔子就稱贊管仲說:“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國際在線(2009-02-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