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征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咱們國富民強,可以會盟諸侯了吧?”管仲諫阻道:“當今諸侯,強于齊者甚眾,南有荊楚,西有秦晉,然而他們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稱霸。周王室雖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東遷以來,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號召,海內諸侯必然望風歸附。”
管仲說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聯合各諸侯國,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擾。攘夷于外,必須尊王。尊王成為當時一面正義旗幟。
齊桓公二年(前684年),齊桓公借報收納公子糾之仇,出兵伐魯。當時魯國剛被齊國打敗不久,元氣尚未恢復,齊兵壓境,舉國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魯國曹劌出來為魯莊公出謀獻計,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把齊國打敗。魯國勝利后又去侵犯宋國、齊國為了報復長勺之敗,又勾結宋國來攻打魯國。由于魯莊公采納大夫公子偃的建議,在秉丘(今山東巨野西南)打敗宋軍。宋軍一敗,齊軍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國為了昭雪秉丘之恥,又興兵攻魯,魯莊公發兵抵抗,趁宋兵還沒站住陣腳就發動猛攻,結果宋國被打得慘敗。宋國連.吃敗仗,國內又發生內亂。大夫南宮長萬殺了新立的鄭閔公,不久宋貴族又殺了南宮父子。宋國的內亂,魯國的戰敗,使他們的力量大為削弱。
譚國(今山東濟南東)是齊國西鄰的小國。齊桓公出奔時曾經過這里,當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按照春秋的禮法,象譚國這樣失禮,遭到譴責是自然的。齊桓公對此極為不滿,因此管仲建議出兵問罪。譚國本來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經受齊國大兵的進攻。結果很快就被齊國消滅。齊國沒費力氣消滅了譚國,擴大了國土。齊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的北杏(今山東聊城東)會盟,商討安定宋國之計。遂國(今山東肥城南)也被邀請,但沒有參加。管仲為了提高齊國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國消滅。魯國本來比較強大,但因接連被齊國打敗,又看到諸侯國都服從齊國,不服從齊國的遂、譚兩國又被消滅,所以也屈服了齊國。不久,齊國與魯國和好,在柯(今山東東阿西南)會盟。這次會盟很隆重,會場布置莊嚴。修筑高壇,兩邊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齊桓公和管仲正坐壇上。,就在這次會盟中,發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會盟規定,只許魯君一人登壇,其余隨員在壇下等候。當魯莊公與衛士曹沫來到會場,將要升階入壇時,會盟賓相告訴他,不準曹沫升壇。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劍緊跟魯莊公身后,對賓相瞪大圓眼,怒目而視,眼角幾乎都要瞪裂了,嚇得賓相后退幾步,魯莊公與曹沫就順階入壇。魯莊公與齊桓公經過談判,然后準備歃血為盟,正在這時,曹沫突然拔劍而起,左手抓住齊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劍直逼齊桓公。頓時齊桓公左右被嚇的目瞪口呆。此時管仲沉著勇敢,急忙插進齊桓公與曹沫中間,用身體保護住齊桓公,然后問“將軍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齊強魯弱,大國侵略魯國,欺人太甚。現在魯國城破墻毀,幾乎快要壓到齊國。請考慮怎么辦?”齊桓公見形勢不妙,馬上答應歸還占領的魯國土地。諾約草成,曹沫收劍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談笑如故。會盟結束,魯國君臣勝利回國。齊桓公君臣卻憤憤不樂,許多人都想毀約,齊桓公也有這種想法。管仲不同意毀約,勸說齊桓公:“毀約不行,貪圖眼前小利,求得一時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諸侯,失信于天下。權衡利害,不如守約,歸還占領的魯國國土為好。”齊桓公聽取了管仲的意見。不久宋國叛齊,次年齊桓公邀請陳、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請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單伯帶領王師,與三國軍隊共同伐宋,結果宋國屈服了。
這時,魯、宋、陳、蔡、衛都先后屈服齊國,譚、遂兩國早已消滅,只有鄭國還在內亂。管仲因此建議齊桓公出面調解鄭國內亂,以此來提高齊國的地位,加速實現做霸主的目的。鄭國自厲公回國殺了子儀,又殺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稱君后,為鞏固君位,就要聯合齊國。管仲抓住這一時機,建議齊桓公聯合宋、衛、鄭三國,又邀請周王室參加,于齊桓公六年:(前680年)在鄄(今山東鄄城)會盟。’第二年齊桓公又以自己名義召集宋、陳、衛、鄭又在鄄會盟。這次會盟開的很成功,取得圓滿成果。從此齊桓公已成為公認的霸主。
晉獻公十年(前667年)冬,齊桓公見鄭國已屈服于齊國,就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君,又在宋國的幽會盟。周惠王也派召伯參加。這是一次空前盛會,幾乎全部中原國家都參加了這次會盟。在這次盟會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義,向齊桓公授予侯伯的頭銜。從此齊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霸主。晉獻公十五年(前662年)魯國發生內亂,魯莊公死后,魯閔公即位,不久被慶父殺死,魯僖公即位,慶父畏罪自殺。僖公為了鞏固君位,與齊國會盟于落姑,從此魯國也安定下來。至此,齊桓公威望布于天下,德名遠播諸侯。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他的霸業。
老馬識途 病榻論相
正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時,邊境少數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屢屢舉兵犯境,給中原各國造成了嚴重威脅。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機統兵萬騎,攻打燕國,企圖阻止燕國通齊,燕莊公抵擋不住,告急于齊桓公。齊桓公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南方楚國,本來不想支援燕國。但管仲認為,當時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國君要想征伐楚國,必須先進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專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國被犯,又求救于我國,舉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國的擁戴。齊桓公深以為然,遂舉兵救燕。山戎聞齊師大隊人馬將至,擄掠大量財物解圍而去。齊軍與燕軍合兵一處,北出薊門關追擊,殺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領帶著殘兵敗將逃入孤竹國(今河北西北部)。
齊軍一鼓作氣,兵圍孤竹國,孤竹國派人詐降齊軍,獻上山戎首領首級,謊稱孤竹國國君已棄國逃往沙漠。齊桓公以降將為前部,率軍追趕。孤竹國降將將齊軍誘入荒漠,自己則乘人不備逃之夭夭。此時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見茫茫一片平沙,狂風卷地,寒氣逼人,齊軍前后隊失去了聯系。齊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計。管仲沉吟片刻,遂讓隨行兵士敲鑼打鼓,使各隊聞聲來集,屯扎一處,挨至天明。誰知,天雖已亮,沙漠中卻炎熱異常,又無飲水,一望無際的沙漠難辨方向,全軍將士焦急萬分。管仲見狀,忙向齊桓公建議道:“臣聽說老馬識途,燕馬多從漠北而來,也許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選數匹老馬放行,或許可以尋見出路。”齊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數匹老馬,放之先行,軍隊緊隨其后,果然走出險地。
孤竹國國君見齊燕大軍被誘入沙漠,便舉兵攻進無棣城,趕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隨著回城。管仲見此情形,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命令將士數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舉火為應。然后,又分三路攻打無棣城的東南西三門,只留下北門讓敵軍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隊兵馬埋伏在北門之外。當天夜里、忽見城中四五處火起,齊軍內應砍開城門,放大軍兵馬入城。孤竹國國君見勢不妙,率眾奪路而逃,直奔北門。誰知一行人剛剛沖出北門;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國的君臣等數人。兩軍廝殺,孤竹國國君死于亂軍之中。齊桓公滅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數賠給了燕莊公。諸侯莫不畏齊之威,感齊之德。
在救燕時,魯國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實際魯國按兵未動。對此齊桓公很氣憤,想出兵懲罰魯國。管仲不同意這樣做,他勸說齊桓公:“魯國是齊國的近鄰,不能為了一點小事就出兵,影響不好。為了齊國的聲譽,我們可主動改善兩國關系。這次征燕勝利,得到一些中原沒有的戰利品,不如送給魯國一些,陳列在周公廟里。”齊桓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贊成了這個意見。這樣做對魯國上下震動很大,其他各國反映也很好。
當時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進攻中原,先攻邢國(今河北邢臺),氣焰囂張。作為霸主的齊桓公,當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關心這個問題,他向齊桓公說:“戎狄性情十分殘暴,貪得無厭。諸夏各國都是親戚,彼此關心,一國有難,大家都應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滿足現狀的安樂是很危險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齊桓公很欣賞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國,邢國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衛國,衛懿公被殺,衛國滅亡。狄人又追趕衛國百姓到黃河沿岸。
宋國出兵救出衛國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兩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縣)立衛戴公為國君。剛剛恢復的衛國,處境十分困難。齊桓公、管仲派了公子無虧帶著五百乘車馬和三千名甲士來武裝衛國,戎守曹邑。又給衛君帶來乘馬祭服,還給衛君夫人帶來乘車和錦帛。此外還有牛羊豬狗雞等三百余只。又幫助修建宮殿。
邢國還未恢復,狄人又來第二次洗劫。晉獻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勢十分嚴重。齊桓公和管仲立即聯合宋、曹救邢。當齊、宋、曹軍隊到達時,邢國百姓如見親人,紛紛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國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齊桓公和管仲同宋、曹兩國,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夷儀(今聊城西南),這里靠近齊國,較為安全。使破亂的邢國得到安定。
邢、衛兩國都遭狄人洗劫,在齊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復國。當時人們都贊賞地說:邢國人遷進新都城,好象回到了老家;恢復后的衛國,人們心情高興,也忘記了亡國的悲痛。
楚國一直是南方的強國。自晉獻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鄭開始,一直在準備北上。晉獻公十八年(前659年),楚國又出兵鄭國。齊桓公與管仲約諸侯共同救鄭抗楚。由于楚國不斷攻鄭,齊桓公和管仲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首先一舉消滅蔡國,直指楚國。楚國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派使臣屈完出來談判。屈完見到齊桓公就問:“你們住在北海,我們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這次你們到我們這里來,不知是為了什么?”管仲在齊桓公身旁,聽了之后就替齊桓公答道:“從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對我們的祖先太公說過,五等侯九級伯,如不守法你們都可以去征討。東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都在你們征討范圍內。現在,你們不向周王進貢用于祭祀的濾酒的包茅,公然違反王禮。還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這事也不是與你們無關。我們現在興師來到這里,正是為了問罪你們。”屈完回答說:“多年沒有進貢包茅,確實是我們的過錯。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發生在漢水,你們只好去漢水邊打聽好了。”齊桓公見楚使屈完的態度不軟不硬,就命令大軍在陘(今河南郾城南)駐扎下來。南北兩軍相峙,從春季到夏季,已經半年。楚國又派屈完和齊桓公、管仲談判。齊桓公管仲早就無意打仗,只是想通過這次軍事行動來顯示霸主的威風,嚇唬楚國罷了。所以他們很快就同意與屈完談判,并達成協議,將軍隊撤到召陵(今河南偃縣)。齊桓公為了炫耀兵力,就請屈完來到軍中與他同車觀看軍隊。齊桓公指著軍隊對屈完說:“指揮這樣的軍隊去打仗,什么樣的敵人能抵抗得了了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夾攻城寨,有什么樣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靜地回答;“國君,你若用德又來安撫天下諸侯,誰敢不服從呢?如果只憑武力,那么我們楚國可以把方城山當城,把漢水當池,城這么高,池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無濟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為形勢所迫,齊桓公同意與楚國結盟。這樣南北軍事對峙就體面的結束了。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于蔡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舉行受賜典禮。受賜典禮上,宰孔請周襄王之命,因齊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賜。齊桓公想聽從王命,管仲從旁進言道:“周王雖然謙讓,臣子卻不可不敬。”齊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敢貪王命,而廢臣職嗎?”說罷,只見齊桓公疾走下階,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眾諸侯見此,皆嘆服齊君之有禮。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這是齊桓公霸業的頂峰。至此,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成為公認的霸主。
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他謙虛謹慎。周襄王鄭五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王室內亂,十分危機。齊桓公派管仲幫助襄王平息內亂。管仲完成得很好,獲得周王贊賞。周襄王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準備用上卿禮儀設宴為管仲慶功,但管仲沒有接受。最后他接受了卞卿禮儀的待遇。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為齊桓公創立霸業嘔心瀝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他誰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了解臣下的。”齊桓公欲任鮑叔牙,管仲誠懇地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于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答道:“衛公子開方舍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屈奉于國君15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誼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國君?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國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過于千乘之封。國君應疏遠這種人,更不能任其為相了。”齊桓公又問:“易牙、開方都不行,那么豎刁怎樣?他寧愿自殘身肢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管仲說罷,見齊桓公面露難色,便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說隰朋可以幫助國君管理國政。遺憾的是,齊桓公并沒有聽進管仲的話。易牙聽說齊桓公與管仲的這段對話,便去挑撥鮑叔牙,說管仲阻止齊桓公任命鮑叔牙。鮑叔牙笑道:“管仲薦隰朋,說明他一心為社稷宗廟考慮,不存私心偏愛友人。現在我做司寇,驅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讓我當政,哪里還會有你們容身之處?”易牙討了個沒趣,深覺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不聽管仲病榻前的忠言,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結果釀成了一場大悲劇。二年后,齊桓公病重。易牙、豎刁見齊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開始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去。有二宮女乘人不備,越墻人宮,探望齊桓公;桓公正餓得發慌,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習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桓公仰天長嘆,懊悔地說:“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見仲父?”說罷,用衣袖遮住臉,活活餓死了。桓公死后,宮中大亂,齊桓公的幾個公子為爭奪王位各自勾結其黨羽,互相殘殺,致使齊桓公的尸體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無人收殮,尸體腐爛生蛆,慘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兵送太子昭回國,齊人又殺了作亂的公子無虧,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霸業開始衰落。中原霸業逐漸移到了晉國。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后代影響很大。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所以他也有歷史局限。如為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雖然這樣,管仲仍不失為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在歷史上有過巨大貢獻。孔子就稱贊管仲說:“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