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記蒸餃系河南長垣縣人蔡士俊首創。長垣縣是中國著名的烹飪之鄉,蔡士俊曾是北京紫禁城里的“御廚”,尤以制作各種面點小吃著稱。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清廷“解體”了,蔡士俊隨大伙從宮廷流落到京城街頭。為養家糊口,在朋友資助下, 1912年他在北京前門外開了一家小飯店,專門經營蒸餃、餛飩。雖是小本經營,卻因所賣面食物美價廉口味好,生意日益興隆,蔡記蒸餃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成為京城一家名店。但好景不長,后來一個軍閥在前門附近設立軍營,每天都有官兵前來白吃白喝,臨走還要將蒸餃“打包”回去,小小店鋪哪里經得起如此的折騰,蔡士俊的生意漸漸難以為繼了。
蔡士俊一氣之下帶著妻兒返回河南,1920年在鄭州西二街開了一家餛飩蒸餃鋪,取名“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很快贏得聲譽,成為中原餐飲業的招牌。蔡士俊之子蔡永泉繼承父親的手藝,決心將這一老字號做大做強。
兩年后蔡永泉投資40塊大洋,在鄭州鬧市區德化街買下半間小樓門面房,使“京都老蔡記餛飩館”舊貌換新顏,生意愈加火爆。1923年,愛國將領馮玉祥主政河南期間,曾多次品嘗過蔡記蒸餃,給予高度的評價,他還主動為老蔡記“保駕護航”,下令不許任何官兵騷擾店家。抗日時期,蔡記蒸餃風光不再,緊接的三年內戰,又為生意蒙上了陰影。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老蔡記”重新在德化街立足。
蔡記蒸餃之所以久負盛名,關鍵在于其制作極其講究精細。其蒸餃選用“肥三瘦七”的新鮮豬肉剁餡,然后加入姜末、料酒、醬油、精鹽,再按每10斤肉餡加1斤半小磨香油,邊打餡邊加水,使肉餡上勁;蒸餃皮用半死燙面,反復揉搓使面團筋韌后搟成薄皮;包餡則提成柳葉褶,使蒸餃形似彎月……故而蔡記蒸餃具有皮薄微黃、色澤光亮、餡飽透明、造型美觀、灌湯流油的特點。蔡記雞絲餛飩則最注重制湯,那湯是用老母雞加豬腿骨熬出來的,鮮而不膩、味美無比。所以坊間有“老蔡記的蒸餃,皮兒薄餡多味道美,咬一口滴油余香飛”、“吃罷餛飩百步走,口中余香久久留”的美譽。
從老蔡家1912年在北京前門賣蒸餃和雞絲餛飩算起,迄今已快100年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年來鄭州視察時,都品嘗過蔡記蒸餃并給予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