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荷香遠益清,且有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自古以來就是無數文人墨客筆下的寄托之物。時至今日,在大禹的故鄉河南登封,有著一位癡荷、愛荷的青年畫家荷生,他在水墨荷花的藝術道路上苦苦探索,立志在家鄉的這片土地上將荷花文化發揚光大!
荷之初:小荷才露尖尖角
王洪凱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是一位愛好書法的高級軍官,父親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書法家。受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王洪凱自幼就非常喜歡畫畫,我們現在在書店和舊貨市場已經很難看到的“小人書”,《紅樓夢》、《武松打虎》、《三國演義》等都是王洪凱曾經的臨摹對象,這些在當時十分流行的連環畫,大都由中國近現代畫壇巨匠繪制而成,他們成為了王洪凱當時最好的素材老師。
如何在眾多的題材里選擇了荷花,并且一直堅持到今天。這還要從小學五年級的一次美術課說起。王洪凱回憶說:“20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美術老師的那幅荷花作品,用今天的審美眼光和書畫專業來看,那幅畫甚至有些過氣、也有些俗氣。但在當時,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可以說,它是開啟我藝術啟蒙之路的一道曙光。”
開明的父親很重視這個喜愛美術的兒子,他開始為兒子訂閱在當時全國比較專業、權威的《美術》刊物,該刊物曾刊登過傅抱石等名人的作品。據王洪凱同憶,他連續收集并保存了十幾年的《美術》刊物,并開始碎片式整理有關荷花題材的一切畫片。
自河南大學藝術系畢業后,為繼續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王洪凱多次到美術館參觀大師的作品,尤以省外的展覽為主。國家畫院、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黃賓虹、崔子范等人的展覽他更是不會錯過,為了節約時間,不錯過展覽,他常常在美術館外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也顧不上吃飯、喝水,也曾在面臨被保安責難的“危險”偷偷拍攝展覽的作品。
“我看過很多展覽,但很少照本宣科、刻意的去臨摹。這正如一代畫師齊白石的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學畫要把握其神韻,并不是刻意的臨摹,只做到形似而神不似。我們不光要學習,而且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我更希望通過在系統理淪與實踐認知中,形成一套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藝術語言,完成一個從‘無法’到‘有法’的過渡。畫面所傳達的是畫者本人心跡的一種自然流露,照本宣科也許會把自己限制在一個圈子里,無法走出來。”王洪凱說。
荷之語:事荷虔恭 卷溢清香
早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菩薩蓮座,隋唐佛經壁畫更是以“凈土變”中荷花池的形式出現。因此,佛云,蓮境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神圣的。而對于畫壇而言,荷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題材,在我國繪畫史上,以荷花為題材的藝術精品層出不窮。宋代馬興祖的《疏荷沙鳥圖》、宋人畫《荷蟹圖》、明末畫家張子政的《芙蓉鴛鴦圖》、清代陳書畫《荷花》、清代海派代表任伯年的《荷花鴛鴦圖》、民國時期謝稚柳的《荷雀圖》等。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更是《荷韻》。這些畫荷的大家各有千秋,都有著自己成熟的荷花風格。
要經歷怎樣的境遇,才能夠形成自己的荷花語言呢?從最初啟蒙至今,王洪凱始終對荷花情有獨鐘,他每年都要外出寫生幾個月,蔓延無邊的荷塘給了他創作靈感,他對荷的情感也在那一剎那得以迸發、釋放、宣泄。他筆下的水墨荷花或是荷塘中呈現出肆意昂揚的動態,象征著生命的勃勃生機與不懈追求;荷莖挺拔直上,寓意奮勇前進、崛起、自強不息;全景式構圖和諧圓滿、清新淡雅,似乎無跡可尋,卻又暗藏規律。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王洪凱能夠關注社會現實,將筆下的荷花變為真正的荷花,他將廉潔的熱望傾注筆端。凱旋國際畫廊總經理董美容說:“荷花又名蓮花,蓮者,廉也。荷題材非常適合當前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有著很好的社會意義。”王洪凱的家人還講了這樣一件小事:由于長期思考如何畫好荷花,沉溺在荷的世界,夏季的一個晚上,王洪凱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一向不通詩賦的他居然一氣呵成寫了幾十首贊美荷花的小詩,后將此事與別人說之并這些小詩拿給其觀摩,旁人竟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