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看,龐大而又活躍的河南書家群體,其分量及影響,可謂舉足輕重。古城開封,歷史上輝煌過,又曾是河南省老省會,云集于此地的老中青書家群體(連發跡于開封的周俊杰、王澄等書家,當亦包括在內)相當厲害,在河南書壇也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而在開封書家群中,有一位頗具實力的書家,他就是霞生趙鑒鉞君。
鑒鉞是我的老朋友。
鑒鉞寫字出道甚早,天資加功夫,使他二三十歲時便在書壇嶄露頭角。他走了一條碑帖結合的路子,以隸書見長,兼及行草。
2000年以前,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篆刻展”和“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是影響最大的兩項綜合性大展,此外還有楹聯展、行草書展和正書展等多項書展。
鑒鉞的書作在兩大書展及專項展中多次入展,并在“第六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及“第二屆楹聯書法展”中獲大獎。我的印象中,鑒鉞入展和獲獎的作品,大多為隸書。
鑒鉞的隸書,脫胎于漢隸北碑,筆道干凈利落,工穩古秀,獨具面目,與當下諸多攻隸書家崇尚雄強厚重的作品能夠拉開距離,評委們覺得新鮮,這恐怕是鑒鉞的隸作屢屢入選甚至獲獎的主因。
我老早就比較關注鑒鉞的隸書創作,并且引發過思考,雖然我不寫隸書。啟功先生《論書絕句》中,針對古代碑帖書法,嘗有“透過刀鋒看筆鋒”之句,是要學書者揣摩明了碑版上的字當初是怎樣用毛筆書寫出來的,實指古法用筆這一書法藝術最核心的東西。
受此啟發,我便有了一個自以為顛撲不破的認識,即無論寫碑或者寫帖,歸結到用筆上,實乃一碼事,沒有涇渭之分的。書家的風格取向容有不同。寫隸書,追求蒼茫樸厚,強調所謂金石氣,固是一大格;而追求清通雅健,寫出書卷氣來,也未始不可聊備一格。
隸書如此,篆書及北碑,蓋皆同趣。今日書壇創作主流,仍是清末民國以來碑帖合流(或謂碑帖融合)大趨勢之延續,故真工書者,盡管各自有所側重,但大都是碑帖兼容的,這就叫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是,寫帖的盡可適當參些碑意,以補筆力之不足;寫碑的不重視吸取帖的營養,一味粗野不顧,也會終落下乘的。
如今隸書寫得有文氣的書家如王寶貴、華人德、劉文華、毛國典等,都是很有影響的了。鑒鉞前些年的隸書,清清爽爽,我是挺喜歡的。
年前,鑒鉞寄我一本冊子——《開封書畫院建院二十五周年作品集》,看到他近幾年寫的隸書,覺得有些變了。好的方面是漸趨老辣,原來稍嫌小巧玲瓏的東西沒有了;需要調整的地方我以為一是字勢傾側有點過,過便失之擺布;二是點畫用筆不必要的小動作顯得多了,用墨亦似嫌過飽;三是文氣削弱了。我想鑒鉞是有能力把握好、調整好的,大方向是:高古、清雅、靜穆和正大氣象。
前些年由學生李士明安排,偕老伴赴開封玩了幾天,市政府無線電管理處的戚建西主任負責接待,跟鑒鉞聯系一下,鑒鉞很熱情,逗留期間,一直陪著,我是一直記在心里的。
那時我覺得他挺年輕的,如今竟也是接近60歲的人了。這回鑒鉞囑我給他寫篇東西,說是準備辦新的個展出集子用。這事兒,我得辦,即使限于能力寫砸了,也得辦。鑒鉞頭銜不少,實職是開封書畫院副院長,既寫字,又畫畫。我不善畫,對他的畫,我就不敢妄下雌黃了。至于字呢,也只就他最拿手的隸書,說了一些很可能是隔靴搔癢的話。僅此而已,這篇不可以稱之為序的千字小文便算勉強交卷也。一笑。
癸巳正月初三結稿于退樓
■趙鑒鉞藝術簡介
趙鑒鉞,筆名“霞生”,1954年出生,大專學歷,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副主任、開封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開封書畫院副院長。
書法作品入選全國第四屆、五屆、六屆(獲“全國獎”)、七屆、八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三屆、五屆、六屆、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等。曾先后獲“中意杯”龍年國際書法篆刻大獎賽金獎,“牡丹杯”國際書畫篆刻大獎賽一等獎,國際文化交流“賽克勒杯”(第二屆)中國書法競賽一等獎,第二屆、三屆中原書法大賽一等獎等!吨袊鴷ā贰吨袊鴷嫛贰稌ā贰稌▓蟆贰稌▽蟆贰稌ㄖ选返葘I刊物均作過專題介紹。作品曾被中南海等多家機構和單位收藏,并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1993年始,曾先后在開封、杭州、煙臺、濰坊等地舉辦過個人書法展。先后出版《趙鑒鉞書法作品集》《崇漢堂藏印選》《趙鑒鉞書畫作品集》等!鯊垬s慶(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原標題:清通雅健 高古靜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