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新鄭市新村鎮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枚碳化棗核。2001年,裴李崗文化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碳化棗核現存于新鄭市博物館。
新鄭播報 巴明星
通訊員 高沛 文/圖
棗文化歷史悠久
新鄭棗文化源遠流長。很早以前,這里就流傳有“棗鄉美景關不住,引得玉皇下凡來”這一關于“玉皇觀棗臺”的美麗傳說;《詩經》中記載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的詩句;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執政時,鄭國都城內外街道兩旁已是棗樹成行;在漢代,人們已經認識到紅棗的藥用價值,新鄭民間發現的漢代銅鏡上就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饑食棗”的詩句;南北朝時,《齊民要術》對新鄭大棗的管理方法有詳細的記載;到了明代,新鄭棗樹種植已形成相當規模,明代十大才子之一的高啟留下了“霜天有棗收幾斛,剝食可當江南粳”的詩句。
新鄭紅棗甲天下。紅棗是新鄭的象征,享有“新鄭紅棗甜似蜜”的美譽。它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備受人們喜愛。其中,棗中佳品新鄭雞心棗和灰棗更是馳名中外,在1994年的全國林產品博覽會上,新鄭灰棗榮獲銀獎,并被認定為河南省出口免檢產品;新鄭紅棗的棗花蜜曾先后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蜂蜜項最高獎,榮獲烏蘭巴托國際博覽會金獎。同時,“新鄭灰棗”和“新鄭雞心棗”的商標已成為河南省唯一的棗產品注冊商標。新鄭先后被國家確定為農業產業化試點縣(市)和優質紅棗基地、“中國名特優經濟林紅棗之鄉”和“全國經濟林生產先進縣(市)”。
驚現碳化棗核
裴李崗遺址位于新鄭市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多平方米。
1958年前后,裴李崗村民在耕種土地時,發現石鏟、石斧、石磨盤等遺物。后又發現其他此類遺物。其中石磨盤和石磨棒的制作非常精致,引起考古界的注意。
1978年到1979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開封地區文管會先后在新鄭裴李崗遺址組織了3次大規模的挖掘,發現了大量墓葬、陶窯、穴居房基等文化遺跡及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陶壺、陶碗、陶紡輪、骨針、骨錐等各類器物,確認該遺址為距今8000~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而此前,人們所知中原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
在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第二批文物中,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了一枚碳化棗核。
“據一些文獻記載,中國種植棗樹的歷史為4000余年。但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碳化棗核,經考古學家鑒定,這顆碳化棗核距今已經有8000年的歷史,這說明新鄭8000年前就已經有了棗樹的栽培活動。這個發現證明了中國紅棗發源于新鄭。”新鄭博物館館長杜平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