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火針刺繡——烙畫

2013/4/13 17:48:16 點擊數: 【字體:


火針刺繡——烙畫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 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葫蘆諧音“福祿”,在中國被視為吉祥物,古有“寶葫蘆”之美譽。在吉祥物上賦詩作畫,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而將烙畫藝術巧妙構思于葫蘆上,在增加了其藝術價值的同時,也提高了烙畫的創作難度,更是別具一格。也更彰顯其古樸大方、莊重典雅之特色。葫蘆烙畫可謂藝術殿堂里的一株奇葩。

  烙畫在禹州有較久的傳統,著名烙畫藝術家有赫連潔靜等。

  烙畫古稱“火針刺繡”,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古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后由于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后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

  烙畫以前僅限于在木質材料上烙繪,如:木板、樹皮、葫蘆等。畫面上自然產生不平地肌理變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烙畫用一種特制的鐵筆,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紙絹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藝畫。現代大膽采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一門藝術形式。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

  【烙畫的歷史沿革】

  南陽,古稱宛,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多年前,先民們已在此創造了遠古文明。此后成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呂之國。春秋設宛邑,宛已成冶鐵中心、全國五大都會之一。秦置南陽郡。因漢光武帝劉秀發跡于南陽,成為洛陽陪都,史有“南都”“帝鄉”之譽。歷史上,南陽歷為郡府(縣)治所,“南據荊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從而為烙畫藝術的產生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繡”,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烙畫相傳起源于秦朝,但并無可考證據和史料。據民間傳說記載,始見于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那時南陽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花高手,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人稱烙花王。他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內開了個門面,方圓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頗高。傳說當年“王莽攆劉秀”(南陽民間傳說),李文曾救過劉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不盛感激,此后歷經千辛萬苦,也不曾將那只烙花葫蘆賣掉。公元25年劉秀稱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后即宣進京,賜銀千倆,加封“烙畫王”,并把南陽烙花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從此,南陽烙花便蓬勃發展,名揚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傳至今。關于南陽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間傳說很多,此處只舉其一。

  據志書記載,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長繪畫的南陽人趙星三在一次吸食鴉片時,煙癮過后,頓生畫興,以燒紅的煙扦代筆在煙桿上信手烙燙作畫,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繼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藝,均獲成功,隨潛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畫工藝。他的烙畫作品也逐漸成為達官貴族之間禮尚往來饋贈之佳品,以至作為南陽的貢品進入清宮,一些烙畫上品頗受皇親國戚的青睞。以后趙星三又收了四個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寫會畫,精通各種花色,技藝嫻熟,專攻人物;二徒弟邱義亭擅長博古;三徒弟楊殿奎專攻花鳥;四徒弟張西凡則獨領山水之風騷。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烙畫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烙畫品也成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品而享譽國內。當時,南陽城內已有專賣烙畫的店鋪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筷子鋪最為有名,趙星三的四個徒弟成了“福聚恒”的頂梁柱。“福聚恒”生意興隆,日進斗金,產品遠近聞名,遠銷北京、西安、天津、開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單“福聚恒”一家,店員藝人已發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規模。

  解放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發展工作,將分散流落于南陽各地的烙花藝人組織起來,先后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烙花藝人不斷繼承發揚前人的優秀傳統,推陳出新,改進工藝和工具,從而把烙畫藝術推上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烙畫藝術的新發展】

  早期的烙畫作品,多數是采用中國畫和民間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后經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實踐,在吸收西洋畫表現手法上進行大膽嘗試,收到了理想效果。制作烙畫的姿勢、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畫內容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一、烙制姿勢

  以前烙畫藝人是一種吸大煙的姿勢,側臥床上利用煙燈加熱進行烙燙加工,此種方式稱為“臥烙”,此法只能烙制一些小件工藝品,且不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畫藝術的發展。到四十年代,烙筆有筆架支撐,就形成了“坐烙”技法,它具有靈活多變,簡單易學等優點。為研究和發展烙畫藝術,開辟了新天地。

  二、烙制工具

  開始,烙畫藝人以鐵針為工具,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主要作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裝飾。后來,制作工藝和工具不斷改革,由“油燈烙”改為“電烙”、乃至“激光烙”,將單一的烙針或烙鐵改為大、中、小型號的專用電烙筆,比較先進的電烙筆可以隨意調溫、配有多種特制筆頭,從而使這一古老的創作方式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表現能力。

  三、烙制材料

  以前僅限于在木板、樹皮、葫蘆等材質上烙繪,畫面上自然產生凸凹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現在大膽采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門藝術形式。早期的葫蘆、竹木材質較硬且厚實,所以烙制較易控制。宣紙和絲絹較薄,但卻不失烙畫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淺、濃淡、虛實的變化。溫度過高,手法過重,紙、絹會變焦;溫度過低又烙不上痕跡。況且還要根據畫面內容進行藝術再創作,從而使宣紙烙畫成為南陽烙畫中的精品。

  四、烙制技法

  烙繪技法也發展出潤色、燙刻、細描和烘暈、渲染等。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別具一格。經渲染、著色后,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另外,還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傳統烙花藝術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據創作主題不同,采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慮,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風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強烈的裝飾效果。

  五、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小至直徑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幾米乃至幾十米的長卷,以至大型廳堂壁畫,如《清明上河圖》、《大觀園圖卷》、《萬里長城》等。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國畫山水、工筆、寫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畫、書法、油畫、抽象畫等不同畫種的風格。

  六、烙畫題材

  作品內容在力求繼承傳統花色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新,多為古典小說、神話故事、吉祥圖案、以及山水風景等,圖案清新,美觀大方,永不褪色。

  【烙畫的藝術成就】

  既繼承了中國畫,又發展了中國畫。

  無論是烙畫藝術還是中國畫,從本質上來講,它們都是繪畫。關于繪畫的定義,我認為應從兩個方面來把握:1、術家的藝術修養,包括對美的感受認識和表達的能力。2、工具、材料的選擇運用情況。

  1、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繪畫形式,它的界定基本上是從湖南長沙戰國時代楚墓中出土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為最早。隨后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逐漸地發展、成熟。從人物畫發展到風景畫、花鳥畫、鞍馬畫等,而每種體裁的繪畫都各有其自身的演變、發展過程和特點。烙畫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傳承基本上是通過烙畫師傅口授的方式傳給徒弟,是一種家族作坊式的藝術,所以關于烙畫藝術的起源、體裁、風格傳承變化特點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是,從當代烙畫藝術的體裁風格特點上看,可以說它是中國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無論是中國畫還是烙畫藝術,它都需要藝術家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對美的感受和認知的能力,當然,這里所說的“美”是從繪畫層面來說的。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寫到四時山水景物的變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至今仍然被人們所傳誦。我們再看當代的烙畫作品,也不乏含有強烈感受美的藝術作品,只是烙畫作品大部分不留藝術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貴吉祥》、《國色天香》、《竹報平安》等,一些作品是臨摹品或者根據文學故事創作的,如《清明上河圖》、《紅樓十二釵》、《大觀園圖卷》、《萬里長城》、《山河萬里圖》等。烙畫的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從事繪畫的人都要對美的規律進行研究學習,對表達美的技巧進行嚴格持續的訓練。烙畫藝人趙星三原本就擅長繪畫,而他收的四個徒弟也都能寫會畫,并且各有專攻。大徒弟李番之的筷子烙花《百子圖》、《七劍十三俠》、《上、中、下八仙》、《關爺挑袍》、《西廂人物》等都極盡生動形象。所以,烙畫藝術與中國畫藝術是一脈相承的。

  2、從施藝的工具、材料看,烙畫藝術是中國畫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是毛筆、墨、宣紙或絲絹,以及國畫顏料。國畫家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用筆蘸墨在宣紙或絲絹上勾、劃、點、染、皴、擦等用筆,同時控制墨的濃淡、輕重、緩急的變化,作品或者施色或者不施色。烙畫的工具、材料則是烙筆(或鐵扦、火筆)、竹木、宣紙或絲絹等,有的還用到國畫顏料。烙畫藝術家也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溫技巧,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而成。將二者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烙畫用烙筆替換了中國畫的毛筆,將施藝的材料由宣紙、絲絹擴大到竹、木、葫蘆、貝殼等材質上。因為有烙筆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藝的材料更為廣泛。

  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能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金陵十二釵》是南陽烙畫的經典之作,反映的是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人物故事。盡管人物相同,但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卻有不同的韻味,竹木上烙制的“十二釵”少了一些嫵媚,多了幾分豪爽;絲絹上的“十二釵”,減少了豪氣,卻增添了許多貴族風韻;宣紙上烙制難度最大,卻能兼具前二者之間。所以,烙畫藝術又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畫。

  其次,南陽烙畫藝術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

  烙畫藝術是一種民間藝術,它根植于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的烙繪者是能書會畫有知識的農民,所以烙畫本身既受到農民的喜愛,又受到上層社會人士的青睞。解放初期南陽烙畫是以烙花筷子為主發展起來的,筷子是東方人吃飯必備的工具。木烙花筷子選用冬青藥木,質地優良,工藝精湛,性寒涼、色潔白,用香油浸泡后,呈象牙黃色、氣味清香,有助于養生。在方頭筷面上,工匠們用手工烙繪出的畫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賞,所以又成為收藏者的所愛。當代烙畫發展到絲絹、宣紙上,形成類似于國畫的藝術品。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因為火筆這一工具的介入,使畫面增添了古樸典雅的氣度。從烙畫起源的傳說得知,它曾是宮廷的御用品。時至今日,烙畫已成為一種風格高雅的藝術欣賞品和國際友人的饋贈禮品,備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網 2011-06-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