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斗茶,始于唐代,最初多為有錢有閑之人的“雅玩”,到了今天,斗茶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展示傳統茶文化的大舞臺。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自開業以來,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原“神農杯”鐵觀音茶王賽,其規模之大、參賽人數之多都堪稱中原之最。茶王賽的影響力、輻射力有目共睹,逐漸成為中原地區鐵觀音茶商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弘揚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盛會。
2014年11月,由中國社科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河南省茶葉協會、安溪縣茶葉協會主辦,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安溪縣茶葉協會河南分會承辦的河南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首屆中原“神農杯”安溪鐵觀音茶王賽在唐人街文化廣場舉辦。中國社科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陸堯,河南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陳鐵平,河南省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軍,安溪縣茶葉協會河南分會會長詹方枝,中共安溪縣委正處級干部、安溪縣茶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春買,安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金章等領導出席。
首屆茶王賽吸引了300多家茶商的積極參與,最終評選出鐵觀音清香型和濃香型茶王各一名,清香型金獎十名、銀獎二十名,濃香型金獎五名、銀獎十名。本次活動受到了河南電視臺、河南日報、鄭州日報、中華合作時報、印象河南網、鳳凰網、中華茶道網等多家媒體的關注。
2015年11月,第二屆中原“神農杯”鐵觀音茶王賽在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舉行,本屆茶王賽由河南省茶葉協會、福建安溪縣茶葉協會主辦,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承辦,安溪縣茶葉協會河南分會、鄭州市文化市場行業協會協辦。河南省茶葉協會常務副會長魏杰義,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場處處長石文磊,鄭州市文化市場行業協會會長婁保民,安溪縣茶葉協會河南分會會長詹方枝,福建省安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鄭清花等領導出席。
本次茶王賽分清香型、濃香型兩個參賽類別,其中有清香型127個,濃香型88個茶樣參賽。經最終評定,共評出清香型、濃香型茶王各1名,金牌各10名,銀牌各20名,優質獎153名。
2016年12月,第三屆(2016)中原“神農杯”鐵觀音茶王賽在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隆重拉開帷幕。本屆茶王賽由河南省茶葉協會、福建安溪縣茶葉協會主辦,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承辦,安溪縣茶葉協會河南分會、鄭州市文化市場行業協會協辦。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徐雄,安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肖印章等領導出席。
與往屆不同的是,該次茶王賽增設了陳香型項目。陳香型鐵觀音指的是一種以鐵觀音毛茶為原料,經過揀梗、篩分、拼配、烘焙、貯存五年以上等獨特工藝制成的具有陳香品質特征的鐵觀音茶。2015年,福建省安溪縣委、縣政府向國家標準委遞交了陳香型鐵觀音標準申請報告。2016年1月21日,陳香型鐵觀音標準申請獲得批準,并從2016年4月26日起開始實施。本次茶王賽共有263個參賽茶樣進行評比,最終評出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鐵觀音茶王各1名以及金、銀獎等獎項。
制茶是一項古老的技藝,從曬青到搖青,再到炒青、揉捻,直至最后的焙干,整個過程都融入了制茶人的匠心和智慧。賽茶是一項高雅的文化活動,互相切磋技藝,交流品茶藝術,不僅增添了生活情趣,也豐富了精神生活。從2006年開始,中國主要茶類制作工藝逐漸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不僅是對茶葉制造的價值體系給予重大的鼓勵,更是對傳統手工技藝和文化傳承做出的實質性肯定。茶王賽自第一屆以來,一直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邀請國家一級評茶師劉青洲、陳慶云、林松洲等作為評委,采取“密碼審評、循環淘汰”的評審方式,對參賽茶樣進行嚴格品鑒、篩選,依照茶葉外觀條索、色澤和內質香氣、滋味、湯色、葉底等方面綜合評定,并由專人統一管理,嚴格監督,確保了賽事的高標準、高水平。
中原“神農杯”茶王賽,不僅是茶葉品質鑒定的盛會,也是種茶、制茶技術行業經濟和交流的盛會,更是促進種茶、制茶技術創新和發展的盛會。自古以來,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文化底蘊深厚,人口密集,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茶王賽的舉辦正逐漸成為河南與安溪茶文化交流的紐帶,不僅為傳播中華傳統茶文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也推動了兩地茶產業與經濟的共同發展。展望未來,唐人街文化廣場負責人表示將借助“神農杯”,繼續打造中原地區鐵觀音茶商交流合作平臺,為弘揚中華傳統茶文化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