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從出現人類文明至今,在安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地名。透過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古今地名,我們看到了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人們創造歷史的進程,了解了當時的人情風物。這些不同時代的地名,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蘊含著哪些深意?您對我市留傳下來的復姓地名、郵傳地名有多少了解?昔日神勇無雙的西楚霸王和楚旺鎮有著怎樣的聯系?三臺村、桑園村等地的地名又有什么來歷?即日起,本報在《記憶》版開辦《漫談安陽地名》欄目,讓百姓了解并正確使用這些地名,熟悉安陽歷史,熱愛安陽文化,為把為把安陽建設成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而努力奮斗!
漫談安陽地名1——與鄴有關的地名
與鄴有關的地名(1)
在安陽歷史上的地名和行政區劃中,鄴城、鄴縣、鄴郡經常出現。去年,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曹操高陵的確認和發掘,更需要弄清這三個“鄴”與我們安陽的關系。
鄴城
鄴城,史書上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小白即位,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在中原確立了霸主地位。齊桓公對小國諸侯“鈞之以愛,致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
公元前660年,衛國為狄人所滅。衛國人東渡黃河,在宋國幫助下復國。公元前658年,齊桓公率諸侯為衛文公筑楚丘城(在今滑縣境)。之后,又為衛國筑五鹿、中牟、鄴三城。其中鄴城在漳水之濱,即今安陽市東北二十公里臨漳縣,屬三臺村一帶。
公元前632年,晉國向傾向于楚的曹、衛二國進攻,占領了曹、衛的一些地方,包括鄴城,并一直保持了近200年。直到公元前439年,又把鄴城封給了魏文侯。魏文侯得鄴后,把它作為太行山以東的軍事重鎮和別都,《太平寰宇記》引《史記》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門豹守鄴,即為魏都也。”
鄴城在魏國的邊鄙地區,距趙國都城邯鄲不遠,趙國時刻想奪取鄴城。公元前369年,趙、韓聯合攻魏,奪取了鄴城。但趙國只占了19年,公元前350年,又被魏國奪回。
戰國末期,秦國大舉進攻魏國,魏國大敗,鄴城成了魏國北方的一座孤城。公元前239年,魏國干脆把鄴城讓給了趙國。但趙國只得鄴城三年,最終被秦國攻占。
漢魏南北朝時期,鄴城走上了它的鼎盛階段,曾作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朝代的國都,共計126年。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鄴城)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千年名都變為一片廢墟,相州、魏郡和鄴縣及部分居民一并南遷二十公里至安陽城。從此安陽代替鄴城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鄴縣、魏郡、相州長期治鄴城,在人們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種習慣認識,認為它們的治所就叫鄴城,又因古鄴城已不復存在,特別是鄴縣移治安陽后,安陽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鄴城。
隋唐以后的鄴、鄴城、鄴下、鄴中都是指的安陽城,如李白《鄴中贈王大》中的“鄴中”及杜甫《石壕吏》詩中“三男鄴城戍”等。 (許作民)
與鄴有關的地名(2)
鄴縣
鄴縣在史書中最早出現是在戰國時期。當時,郡的最高長官稱“守”,大縣的最高長官稱“令”,小縣的最高長官稱“長”。鄴地是大縣,故稱“令”,如《戰國策•魏一》中,“西門豹為鄴令,而辭乎魏文侯……”這一時期的鄴縣很大,治所在鄴城。
漢魏南北朝時期都設置有鄴縣,而且治所一直在鄴城。兩漢三國時期的鄴縣含今河北省臨漳縣和安陽縣北半部。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時,鄴縣曾擴大至今河北省磁縣。北魏中期,鄴縣又擴大到今林州市。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鄴縣東半部和內黃、斥丘、肥鄉設置為臨漳縣,治所在鄴城(北周治所東遷);把蕩陰、安陽劃入鄴縣。這時的鄴城兩縣都很大。北齊的設置與前朝相同,《北齊書•路去病傳》曾有“鄴、臨漳、成安三縣同治鄴城”的記載。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討伐楊堅失敗,鄴城被焚,相州、魏郡和鄴縣一并南遷至安陽城。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又遷回故鄴城,在安陽重新設置安陽縣。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在故鄴城西邊建造鄴縣小城,但這座小城遠不及安陽稱鄴的名氣大。此后,這個鄴縣小城與臨漳縣(治所在故鄴城東)、安陽縣一直并存,直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天章閣待制曾孝寬察訪河北,上奏撤銷鄴縣并降級為鎮,把鄴縣西部并入安陽縣,東部并入臨漳縣。至此,在歷史上存在了1500年的鄴縣消失了。
1947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對盤踞在豫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及地方反動武裝發動了豫北戰役,一舉殲滅了橫行在安陽縣、內黃縣、魏縣、臨漳縣的幾股土匪勢力,國民黨軍隊逃進了安陽城。在這種形勢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政府決定在新解放的地區設縣。考慮到安陽一帶本稱鄴,是古鄴地,遂在平漢鐵路以東、漳河之南設立鄴縣。同年5月,鄴縣在辛店集正式成立。當時的鄴縣轄辛店、崔家橋、白璧、郭村等七個區,全縣500余個自然村,約28萬人。1949年5月6日,安陽解放,鄴縣政府就駐到了中崇義。1953年,鄴縣政府東遷至白璧鎮。1954年9月,鄴縣與安陽縣合并為新的安陽縣。
鄴郡
鄴郡在隋末時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資治通鑒》曾記載,隋末唐初,汲郡人王德仁擁眾數萬,四處搶掠。公元618年,他投靠唐王李淵,同年5月,成為鄴郡太守,這是安陽稱鄴郡之始。后來,唐政府把郡改為州,鄴郡改稱相州,治所在安陽,增強了安陽稱鄴的力度。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把相州改為鄴郡。安陽城(相州城)稱做鄴郡城或直接叫做鄴城,如《大唐故鄴郡王君墓志銘》中提到“葬于鄴郡城西……”
宋代每個州府都有一個賜名,相州又稱鄴郡,相州是正名,鄴郡是賜名,以備封爵。《宋史•地理志》中就有相州、鄴郡、彰德軍節度等稱謂。
宋以后,安陽的正名無鄴和鄴郡之稱,也沒有了賜名,但鄴、鄴城、鄴郡已成了安陽城或彰德府的別名、雅稱,這是一種習慣上的稱謂。
漫談安陽地名2——相州
相州
提起相州,安陽人很熟悉。在安陽,有很多商品以相州冠名。相州是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名稱,因其治所在安陽城,又成了安陽的一個別名。尤其是唐宋時期,相州名揚天下。
北魏之前,安陽一帶本是后燕冀州魏郡的屬地,魏郡治鄴城。據《資治通鑒•晉紀》和《魏書•太祖紀》記載,公元398年,后燕范陽王慕容德棄鄴城而逃,率領四萬戶南遷至滑臺(今滑縣),北魏衛王拓跋儀占據鄴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南巡時到達鄴城,設置了鄴行臺。天興四年(公元401年),北魏政府撤銷鄴行臺,把所轄的六郡設置為相州,命瘐岳為刺史,相州之名由此開始。新建立的相州治鄴城,下轄魏郡、陽平、廣平、汲郡、頓丘、清河六郡。
相州本是曹魏、冉魏和前燕的國都所轄地區,地理位置和經濟基礎都很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北魏時,均是由朝廷重臣和皇帝親信駐守。明元帝拓跋嗣和孝文帝元宏時還曾有過遷都鄴城的提議。
公元534年,北魏分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定都于鄴城,因相州的治所已經變為國都,就把相州改為司州,轄12郡65縣,作為京畿。公元550年,高洋建北齊,仍然設置司州。公元577年,北周攻破鄴城,重新把司州改為相州,并在鄴城設置宮及六府,作為別都,后來又把六府移到洛陽,在鄴城設相州總管府,相州的范圍大大縮小。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楊堅輔政,下令讓相州總管尉遲迥進京,由韋孝寬代替尉遲迥做相州總管。尉遲迥知道有詐,不肯接受命令,于是自稱大總管,興兵討楊,下轄的相、衛、黎等各州紛紛響應。韋孝寬與尉遲迥大戰,從沁水一直打到鄴城城下,尉遲迥兵敗自殺,韋孝寬火燒鄴城,千年名都化為廢墟。然后,韋孝寬讓相州、魏郡、鄴縣及鄴城的居民遷至安陽城,這就是相州移治于安陽之始。楊堅又在相州分設屯州和魏州,相州境域面積大大縮小。
自北周以后,各朝的相州治所均在安陽城。隋唐時期,州、郡交替置廢,但其轄地大致相同。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全國廢郡級行政區劃,只留州、縣兩級。安陽廢除魏郡,只留相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全國又變州為郡,遂改相州為魏郡。唐初,又把魏郡改為相州,設置總管府,隸屬河北道,下轄安陽、鄴、相等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政府曾把相州改為鄴郡,之后又把鄴郡改為相州。安慶緒占據鄴郡時,曾改鄴郡為安成府。五代時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都把安陽作為相州的治所。北宋時的設置與前朝相同,相州屬河北西路,同時又稱鄴郡(以備封爵),《宋史•地理志》中曾“相州鄴郡”二名連用。
金初,相州的行政區劃設置和北宋相同,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相州被升為彰德府。從此,相州就被彰德府代替了。相州雖然不存在了,但后世仍有人習慣性地稱安陽為相州。(許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