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走進安陽 >> 印象安陽 >> 瀏覽安陽

漫談安陽地名(2)

2013/11/12 14:57:27 點擊數: 【字體:

    漫談安陽地名3——彰德府的由來

    彰德府的由來

    彰德與鄴、相州等名字一樣,是安陽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如今,安陽市還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主干道被命名為彰德路。彰德一名起源于唐代的昭義軍,形成于五代時期的后晉。

    從昭義軍到彰德軍

    唐代常常把兵士戍守的大范圍邊疆地區叫做“軍”,戍守的小范圍邊疆地區叫做“守捉”或“鎮”。安史之亂后,內地各州也紛紛效仿邊疆設置軍和鎮,戍守要地。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薛嵩成為相州刺史,兼相州、衛州等六州節度使,總攬六州軍事。大歷元年(公元766年),薛嵩被封為高平郡王,他的軍隊被稱為昭義軍,昭義軍最初戍守相州城。大歷十年(公元775),昭義軍轉戍磁州。從此,相州與昭義軍脫離。

    五代后梁初,相州隸屬天雄軍節度使管理。據《舊五代史•末帝紀》記載,后梁末帝貞明元年(公元915年),在相州城設置昭德軍,任命宣徽使張筠為節度使,轄相、衛、澶三州。后梁末期,張筠放棄相州,昭德軍遂撤銷。后唐滅掉后梁之后,相州又重歸天雄軍節度使。《資治通鑒•后晉紀》記載,后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相州城設置彰德軍節度使,把澶、衛兩州作為屬郡,彰德一名開始出現。后漢、后周和前朝的設置一樣。北宋依照舊制也在相州設置彰德軍,隸屬河北西路。

    從彰德軍到彰德府

    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相州被金攻陷。公元1129年,金政府在相州設置彰德軍。《金史•地理志》記載,公元1192年,金政府把相州升為府,用軍名給它命名,取名彰德府,隸屬河北西路,下轄安陽、湯陰、臨漳三縣和林州。這就是彰德府產生的經過。

    金貞祐元年(公元1213年),彰德府城被蒙古攻陷。元朝時把彰德府改為彰德路,隸屬中書省,下轄安陽、臨漳、湯陰、輔巖等縣。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政府撤銷輔巖縣,把它劃入安陽縣。明代彰德府隸屬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轄安陽、湯陰、臨漳等縣和磁州。清代彰德府隸屬于河南省,最初轄區同明朝一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把直隸省大名府所轄的內黃縣劃入彰德府。清末,彰德府共轄安陽、湯陰、臨漳、武安等七縣。

    民國成立后,撤銷安陽縣,把其轄區劃歸彰德府。1913年,撤銷彰德府,暫時把府直轄地改為彰德縣。不久,正式定名為安陽縣,隸屬河南省河北道。1937年11月4日,安陽城被日軍侵占,日偽政權把安陽縣改稱為彰德縣,直至抗日戰爭勝利。1945年9月以后,彰德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就不復存在了,但提起彰德府,現在我市和武安市、涉縣的許多老人仍然覺得很親切。(許作民)

   漫談安陽地名4——魏郡考述

    魏郡考述

    現在豫北、冀南漳河兩岸地區不僅有過稱為相、殷、鄴的歷史,還曾被稱為魏,這里曾是魏郡,建立過魏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起源于此,北宋名相韓琦被封為魏國公也源于此。安陽一帶稱魏始于何時,又有著怎樣的歷史?

    《水經注•濁漳水》曾記載:“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魏文侯名斯,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魏國原本是春秋前期的一個諸侯國,于公元前661年被晉國所滅,晉國國君封晉卿畢萬為魏大夫,傳到裔孫畢斯時為魏文侯。魏文侯是封鄴還是得鄴史書上有不同的說法,但記載鄴地改稱為魏的時間卻是一致的。

    鄴地在秦代本屬邯鄲郡。西漢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把邯鄲郡南部和東郡西部邊境的縣劃歸鄴城,在此建立魏郡,隸屬冀州。《水經注》、《后漢書》等史料中均有設置魏郡的記載,如《漢書•地理志》就有“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屬冀州”。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魏郡作為曹操的根據地,境域不斷擴大。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為魏公,建立魏國。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晉爵為王,魏郡的地位更加重要。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魏王。不久,曹丕廢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改元黃初。《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曾有“以魏郡東部為陽平郡,西部為廣平郡”的記載。這時的魏郡已分為三個郡,魏郡是鄴都的首郡。

    西晉時仍設魏郡,隸屬司州。東晉十六國時,鄴地先后隸屬于前趙、后趙、冉魏、前燕等國。那時各國都依照舊制設置魏郡。后趙、冉魏、前燕都曾在鄴城建都,后趙、冉魏設置司州管轄鄴城,前燕時把司州改為中州。前秦的都城設在長安,把中州改為冀州。后燕時,魏郡仍然是冀州的屬地。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鄴城被攻克,北魏政府仍設置魏郡,最初隸屬于鄴行臺。天興四年,鄴行臺改為相州,魏郡是其屬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東魏改元天平,遷都于鄴,把鄴稱為魏尹,作為當時的國都首郡,地位相當重要。從此,魏郡、魏尹通稱,隸屬司州,如《魏書•地形志》中曾出現過“司州魏尹”的稱謂。

    北齊仍把鄴地作為都城,把魏郡改為清都郡,也稱清都尹,隸屬司州。《元和郡縣圖志》中就有許多相關記載。北周時,重新改為魏郡,如《隋書•地理志》中就有北周大象元年設置相州及魏郡的記載。隋初仍然依照北周舊制,據《太平寰宇記》、《東晉南北朝輿地表》記載,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政府認為州郡繁多,全國廢除郡級政區,魏郡被撤銷,只保留了相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把州改為郡,于是相州改稱魏郡。

    唐初,把魏郡改成相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把州改為郡,于是相州改為鄴郡,把位于相州之東的魏州(今河北省大名縣東)稱為魏郡。此后,魏郡一名在安陽就不存在了,一直到宋代,魏郡都特指魏州。(許作民)

    漫談安陽地名5——歷史上的安陽城

    歷史上的安陽城

    安陽城的出現是隨著人類聚居繁衍而產生的。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人們從山區走向平原,沿河澤而居,筑房建屋。商朝中期,安陽一帶產生了城邑,并成為國都。

    《史記》記載,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攻下了魏國的防陵城和安陽城,從此,安陽為趙國所有。公元前236年,秦始皇發兵攻打趙國,奪取了安陽等地,安陽成為秦國的領地。秦政府實行郡、縣兩級行政區劃,那時的安陽城,學者們一般認為是縣級城市。漢代時,安陽縣被撤銷并劃歸蕩陰。戰國時期,安陽作為鄴城南部的軍事重鎮,從魏至趙再到秦,名稱一直未變。

    安陽縣自西漢被撤銷后,直到西晉才得以重置。東魏初年,安陽縣與蕩陰縣一起并入鄴縣。這一時期的安陽縣城在舊地方志中通稱為晉安陽城。

    隋初,相州、魏郡、鄴縣遷入安陽,安陽代替鄴城成為相州的中心。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政府在故鄴縣設置安陽縣并分置相縣,相縣治安陽城。隋大業十年(公元614年),才將安陽縣治所移入晉安陽城內。

    唐代有相州城和安陽城之分,安陽城亦稱相州外城。唐《括地志》曾記載:“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即今相州外城是也。”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也曾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安陽城即相州外城”的說法。從這些相關記載中大致可以看出相州城和安陽城的位置。

    安陽城從戰國時期的魏安陽邑,到秦、晉的安陽縣城,再到唐代的相州城和相州外城,宋相州城,歷史上可能有擴有縮,城址或有位移,但大體上都在洹水南岸三四里處,不出今安陽城區。明清時代的安陽城既做過縣城又做過府城。清朝末年,廢除府所在地的縣,安陽縣于1912年被撤銷,其地屬彰德府。

    1913年,撤銷彰德府改稱安陽縣。1932年8月,省與縣之間設置行政督察區,安陽為河南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安陽縣城,即今安陽老城。同年10月,國民政府在省下設區,安陽是河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下轄11個縣。日軍侵占安陽后,把安陽縣改稱彰德縣,安陽城改稱彰德城,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名存實亡。1945年日軍投降后,國民政府恢復安陽縣,彰德城復稱安陽城,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恢復。

    1949年5月,共產黨把太行區第五專區改稱安陽專區,仍屬太行區,轄安陽、林縣、湯陰、鄴縣。同年5月6日,安陽城解放,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遂廢。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陽為省轄市。1952年,撤銷平原省,安陽市劃歸河南省,仍為省轄市。1958年,新鄉、安陽兩專區合并。1961年10月,新鄉、安陽兩專區分治,長垣縣、林縣、湯陰縣、滑縣歸安陽專區。1968年改為安陽地區,屬河南省,轄安陽縣、林縣等12個縣和安陽、鶴壁二市。1983年9月,安陽地區撤銷,轄縣先后劃歸安陽、濮陽等四市。

    甲骨悠悠,青銅蒼蒼。如今,在安陽這片受到千年文化浸潤的古老土地上,九府巷陌,華屋千家,勤勞善良的安陽人民,繼續譜寫著建設美好家園的新篇章。  (許作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安陽晚報(2013-07-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