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走進安陽 >> 印象安陽 >> 瀏覽安陽

漫談安陽地名(6)

2013/11/12 14:57:27 點擊數: 【字體:

    漫談安陽地名16——防陵古城今何在

    在安陽市區西南,有一條自西向東傾斜的丘陵,這條丘陵被安陽人稱為南嶺。南嶺的東端,曾為古戰場,歷史上稱為愁思崗。古時,在愁思崗上有座防陵城,防陵城如今在哪里,它是如何得名的,“防”字到底是什么意思,防陵城又是為了防什么呢?

    防陵古城今何在

    上期說過了南郭和北郭,今天來談談東郭和西郭。在安陽市區正南10公里處,有兩個小村莊,一個叫郭村集村,另一個叫西郭村,郭村集村本名東郭,西郭村本名西郭,它們原屬安陽縣郭村鄉,現歸文峰區寶蓮寺鎮管轄。當時,因鄉政府駐地在東郭和西郭之間,故取名郭村鄉。這兩個村的名字中都有一個“郭”字,它們與古防陵城有何關系呢?

    古代城市的外城為郭,筆者認為,“郭”就是指古防陵城的城郭。戰國時期,在今天的安陽市區南有個防陵城!妒酚·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這里說的“安陽”是指今安陽市的前身,故城大概在安陽市南10公里處。

    防陵是什么含義,治所在哪里?《史記正義》記載:“城在相州安陽縣南二十里,因防水為名。”這里的“城”指的就是防陵城。《括地志》也曾記載:“防陵城在相州安陽縣南二十里。”《史記正義》與《括地志》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相州治所和安陽縣治所分別在相州城和相州外城,故址大概在今安陽市區舊城一帶,但古代的相州城比現在的安陽老城要大,防陵城在相州城南10公里處,即如今的郭村集村一帶。

    北魏以后,防陵城改稱為防城!端涀·蕩水》中就有關于防水的記載:“東至內黃與防水會,水出西山馬投澗,東經防城北,盧湛《征艱賦》所謂越防者也。”這里的馬投澗就是今天安陽市區西南13.5公里處的馬投澗,是龍安區馬投澗鄉政府所在地。發源于馬投澗而且向東流的河只有一條,就是硝金河。硝金河也叫白沙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源頭在馬投澗村南一個大坑內,每到雨季,大水順著河溝向東流時,必定經過郭村集村村北。根據史料記載推測,《水經注》中記載的防水就是硝金河,北魏時的防城也就是戰國時的防陵城。

    唐宋時期的史料也都指出安陽有防城或防陵城。

   明代時,《鄴乘》記載安陽縣愁思崗時說:“有防城,周回五里六十步,高一丈八尺。史曰:紂囚文王于羑里,又城此以防之。”《鄴乘》所載文物古跡多錄自北宋《相臺志》。這段史料寫出了防城的來歷,還說明防城遺址北宋時尚存,且能清楚地測出城郭的周長與高度。

    《鄴乘》所載北宋安陽縣村名中曾提及東郭、西郭二村。明代時,東郭村為驛鋪,直至清代前期仍稱為東郭村、西郭村。之后,東郭村出現了集市,所以,東郭村又稱為東郭集。通過史料記載可知,郭村集村本名東郭,西郭村本名西郭,古代的防陵城或防城就在如今的寶蓮寺鎮西南,東郭集村、西郭村村名中的“郭”字應當與防陵城的城郭有關。

    如今,西郭村西南有一片高出四周一米左右的臺地,明代曾在這里修建了寶蓮寺,這里就是防城遺址。現在,不僅防城的城郭已經無法看見,就連寶蓮寺也蕩然無存。(許作民)

    漫談安陽地名17——風雨滑臺城

    靜謐的歐陽書院傳出了千古佳作《秋聲賦》,惟妙惟肖的《蟈蟈白菜》讓世界認識了秦氏絹藝,色彩鮮明的木版年畫刻出了鄉民的聲聲祝福,粗獷豪放、氣勢恢宏的大平調把地方曲藝推向全國,本期欄目將帶您走近這個擁有無數文化名片的小城——滑縣。

    風雨滑臺城

    滑縣城曾稱滑臺城,在冀、兗、豫三州之間。《滑縣志》記載:“滑縣指臂梁魏,股肱淇濮,咽喉陳宋,躔跨齊衛,西覽太行之秀,北峙大伾之雄。”如今的滑縣位于河南省東北部,東近黃河,西臨衛水,與濮陽、延津、?h等地接壤,距安陽市區70公里。

    滑縣之名最早出現在明代,“滑”字因滑臺而得,其地域開始是顓頊帝的都城!吨匦藁h志》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為滑伯。”《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州城,即古滑臺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為衛靈公所筑小城,昔滑氏為壘,后人增以為城,甚高峻堅險。”《水經注》中也有“滑臺人自修筑此城,因此得名”的記載。

    秦滅衛后,首次設置白馬縣,隸屬東郡,郡治設在濮陽,即滑縣城境內的古帝丘。漢代沿用秦代的行政區劃,仍設白馬縣,隸屬兗州東郡。秦漢時期,滑縣被稱為白馬縣,白馬縣是東郡所轄的諸多地區之一,面積很大,占東郡的一半。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南燕慕容德從鄴遷都至滑臺,即今天的滑縣老縣城。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宋將王玄謨圍城很久也沒有攻克。到北魏初,改為司州東郡,治所自濮陽(古帝丘城)遷到滑臺城,白馬縣隨之遷移,故城因此廢棄。當時,滑臺是河南的軍事要地,稱為河南四鎮之一。

    《滑縣志》記載,從隋朝到明朝,滑州的境域不斷縮小。后來,東郡改為杞州,隋朝時又改為滑州,下轄白馬、衛南、濮陽、封丘等九縣,治所在滑臺城。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再次設立東郡,白馬縣成為滑州的附郭,隸屬東郡滑州。唐朝時減少為七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東郡改稱滑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滑州改稱為靈昌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再次設置滑州,治所在今天的老縣城,隸屬汴滑節度使。此后至五代十國,滑州依次被劃歸滑衛節度使、滑亳節度使等管轄,但滑縣一直被稱為滑州。宋朝,滑州下轄白馬、韋城等四縣。金時,減為兩縣兩鎮。元時僅剩兩縣。明洪武初期,撤銷白馬縣劃歸滑州,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滑州降為縣,始稱滑縣,屬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永樂初期,滑縣改名為白馬縣。清初,再次更名為滑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劃歸河南衛輝府,境域南至黃德集,北至井店集,南北約75公里,東西約45公里。

    由于歷史上的戰爭和自然災害,滑縣城的城樓多次修葺。民國時,縣政府設于城內西北角,即昔日的縣署。當時城外僅剩狗脊云封、天臺表勝、雙潭秋月、龍門夜雨、茅屋白云五景,城內有滑伯墓、歐陽書院、明福寺塔等古跡!吨匦藁h志》記載,滑縣的地域東至東明縣,西至?h,南至封丘縣,北至濮陽縣。民國二十九年,滑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民國三十四年,改名為滑縣民主政府。兩年后,滑縣全境解放。

    1949年,滑縣縣政府遷至道口鎮,屬平原省濮陽專區。平原省撤銷后,滑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滑縣劃歸安陽專區。此后,行政區劃變更數次,滑縣于1986年至今屬安陽市。

    漫談安陽地名18——蕩水之南的古城

    文王演易于羑里,《周易》文化傳遍天下。岳母刺字訓子,《滿江紅》英雄壯懷激烈。中原奇舞別具一格,跑帷子表演氣勢磅礴。妙手匠心巧運剪,人物花草盡顯紙上。湯陰,一個千年古縣,一個有著許多名人故事的小城,一個有著很多典故的文化古城。

    蕩水之南的古城

    湯陰素有“豫北糧倉”之稱,位于華北平原與太行山麓的過渡地帶,南近省會鄭州,北鄰古都安陽,東接油城濮陽,西連煤城鶴壁,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沖要,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它成為輻射豫、冀、魯、晉四省的商品集散地。

    湯陰古時稱為蕩陰,因居蕩水之南得名。《水經注》記載:“蕩水出縣西石尚山,泉流經其縣,縣因水以取名也。”湯陰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并逐漸形成聚落,縣內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商周文化遺址十幾處。蕩陰作為地名最早出現于公元前350年,自西漢高祖時置縣距今也有2000多年。

    《清一統志》中提到,湯水原本叫蕩水,從河南湯陰北向東流至內黃縣西南注入衛河。《說文解字》記載,古時“蕩”與“湯”讀音相同,后人便省去了草字頭。湯陰,原名蕩陰邑,戰國時先屬魏,后屬趙,秦時屬邯鄲郡。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設置蕩陰縣,屬河內郡。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屬魏郡。三國時屬鄴都魏郡。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撤銷蕩陰縣劃歸鄴。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在今古賢村一帶設置蕩陰縣,屬汲郡。開皇十年,并入安陽。6年后,在今鶴壁市故縣村重新設置一個縣并改名蕩源縣,該縣于隋大業年間撤銷。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再次設置蕩源縣,屬衛州,移治古蕩陰城。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改名為湯陰縣。此后,雖然各級行政區劃發生過改變,但湯陰一名卻一直未變。

    明清時,實行里甲編制,全縣共編有42個里。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以來,歷代修筑城墻。當時,古城為龜背狀,城墻高103層磚(約7米),寬3.3丈(約10米),周長1040丈(約3466米),城門6座,附城筑有19個敵臺。明洪武至永樂年間有大批移民奉詔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明崇禎《湯陰縣志》記載縣城的境域時說,“東西長130里,南北寬40里”, 當時,湯陰縣東至故城接內黃縣,西至神林村接林縣,南至宜溝鎮接?h,北至羑河鋪接安陽。清朝時,隸屬彰德府。

    民國初期,撤銷府級行政區劃,湯陰縣屬河北道管轄。民國十三年,湯陰縣歸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轄。日軍侵占時期隸屬豫北道。1945年日本投降后,再次歸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中共冀魯豫區委在縣西成立湯陰縣人民政府。1947年5月,湯陰解放,湯陰縣下轄8個區2個鎮。

    1949年5月,湯陰縣人民政府由鶴壁遷入縣城。同年10月,湯陰縣歸平原省安陽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改屬河南省安陽專員公署。1958年,撤銷安陽專員公署,湯陰縣劃歸新鄉專員公署,1961年再次歸安陽專員公署管轄。1983年11月至今,湯陰縣屬安陽市管轄。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安陽晚報(2013-07-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