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安陽地名9——“鋪”字地名與古代驛站
生活中,您一定聽到過十里鋪、三十里鋪等含有“鋪”字的地名。“鋪”字是什么意思,這些地名有什么來歷?本期欄目將為您追溯“鋪”字地名的淵源。
“鋪”字地名與古代驛站
士兵在驛道上快馬飛馳傳送公文的鏡頭,大家一定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過。這就是古代官方最基本的郵遞工作,士兵換馬休息的地方就是古代驛站。古代郵遞工作與我市的“鋪”字地名有什么聯(lián)系呢?
提起今天的郵政業(yè)務和即時通信技術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實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比較完整的郵政體系。“鋪”是古代基層郵政機構的名稱,有時還稱“郵置”、“置傳”、“驛”,朝代不同,叫法也不同,它們的主要任務是傳遞官方文書和軍情,兼辦過往官員的迎送。這種制度,一直到清朝末期才被新的郵政制度取代。古老的郵政制度雖然已經(jīng)消失,但一些由此產(chǎn)生的地名卻流傳至今。
漢代時,政府在主干道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驛站,由兵卒乘車或騎馬經(jīng)驛站傳遞公文,一直到唐代都是這樣。
唐代,全國共設有1600多個驛站,每個驛站都設有驛長和若干驛卒。安陽的萬金驛就是其中之一。史料記載,古代曾修萬金渠,唐代時由于驛站設在萬金渠旁,所以叫萬金驛。它的位置在如今安陽縣柏莊鎮(zhèn)前萬金村和后萬金村一帶。
宋代時,郵政制度有所發(fā)展。宋初,為了能在打仗時急速傳遞軍情,政府專門設置“急腳馬遞鋪”,簡稱“馬鋪”、“急遞鋪”或“鋪”。后來,傳遞普通公文的驛站也稱為“鋪”。當時的梨園村(今安陽縣安豐鄉(xiāng)豐樂鎮(zhèn)村)就是“國信傳食頓亭之所”,它具有驛站的性質,也是鋪。
到了元代,郵政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元代《皇朝經(jīng)世大典》記載:“十里,或十五里,或二十五里,設一急遞鋪。十鋪設一郵長,鋪卒五人。”現(xiàn)在安陽縣的二十五里鋪村,距安陽舊城(元代安陽縣治所)約12.5公里,是元代的急遞鋪。
明代時,郵政制度更加完備,各地都設置有“鋪”和“驛”。《中州雜俎》記載:“十里置鋪,鋪有長,六十里置驛,驛有丞。”“鋪”與“驛”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鄴乘》和《河南總志》記載,當時安陽縣有鄴城驛(在安陽城)、回隆驛(為水驛),湯陰縣有宜溝驛,內黃縣有黃池驛(為水驛,在今內黃縣西南衛(wèi)河邊)。這些驛站之間的距離大約都是30公里。安陽縣的急遞鋪有四路,北至磁州,有草橋鋪、高村鋪、華村鋪、豐樂鋪;南至湯陰,有七里店鋪、郭村鋪、田村鋪;西至林州,有蓋村鋪、高平鋪、夏鋪;東北至河北臨漳,有獐豹鋪。這些鋪之間的距離大約都是5公里。現(xiàn)在的蓋村鋪等村就得名于明代的急遞鋪。
清代沿用前朝的郵政體制。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安陽縣志》記載了當時安陽縣全縣的郵鋪,有三處郵亭,十一處急遞鋪,縣北有十八里鋪、十五里鋪,縣南有十八里鋪等。清政府在明代郵政體制的基礎上把南北一線的名稱稍作改動,把城南的郵鋪改為十里鋪、二十里鋪等,城北的郵鋪改為三十里鋪,四十里鋪等。現(xiàn)在的十里鋪、二十里鋪、三十里鋪等村的村名就是當時的急遞鋪名。
1982年,安陽縣人民政府為避免地名重復,根據(jù)地名標準化原則,將城南的三個鋪字村名依次改為南十里鋪村、南二十里鋪村、南三十里鋪村。總而言之,如今安陽市境內的十幾個“鋪”字地名,都是古代郵政制度的遺痕。(許作民)
漫談安陽地名10——老城街道命名有多少秘密
梯家胡同、魚市街、洛陽府,這些老城里的街巷,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飽含著濃濃的文化特色。老城里的街巷很多,卻沒有一個街名是雷同的,它們有的以直觀形象命名,有的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望,還有的是對美好品質的贊許……它們的命名是否隱含著什么規(guī)律呢?
老城街道命名有多少秘密
從高空俯視,安陽老城呈龜背形,城外有護城河,城內有馬道,是十分典型的“片”字形結構。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為中軸線,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分列其中,廟、塔、樓、閣布置適宜,配以高低錯落的青灰色民居,整個老城布局合理,層次分明,極具地方特色。
從遺留下來的《明清安陽城區(qū)圖》上看,當時的街巷遠沒有后來那么多,劃分也沒那么仔細,全城除四條主干道外,僅有現(xiàn)在東半部和西半部的十幾條街巷。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城內人口逐漸增多,許多小街巷應運而生。到了清末,城內道路多達90條,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格局已經(jīng)形成。史料記載,民國時期安陽城非常繁榮,仔細分析民國時期安陽老城街巷命名規(guī)律,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隱含的秘密。
第一,以方位命名。如南門東街、北門西街、西門東馬道等是直接以方位命名。頭道街、二道街、三道街是東門以西三條平行排列的南北向主要街道,是根據(jù)方位依次以數(shù)字冠名的。東南營街、西南營街、西營街等街道的名稱雖然也表示方位,但更多包含著古代兵營的成分。
第二,以街巷的形狀、長度、地勢命名。如鵝脖巷、梯家胡同等因為蜿蜒曲折而得名,短街因長度僅五六十米得名,下洼街因地勢較低得名。
第三,鐘樓巷、鐵獅口、戲樓后街、影壁后街、大寺前街、縣東街等以街巷中的主要建筑、設施、器物來命名。《鄴乘》記載,影壁后街是知府衙門對面的一條小街,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彰德府署前砌有一堵高大的磚影壁,擋住了這條街巷,后來就給這條街巷取名為影壁后街。縣東街、縣西街、縣前街是根據(jù)安陽縣署的方位命名的,《鄴乘》記載,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安陽縣知縣蔡誠在趙王府后建立縣衙,縣衙坐北朝南,后來縣署東面、西面、前面的街道也因此得名。
第四,魚市街、竹竿巷等以市場和生產(chǎn)作坊命名。
第五,以領袖的名字命名。老城區(qū)內原本沒有中山中街(現(xiàn)在稱中山街),后來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將城區(qū)內的一條街改名為中山中街。據(jù)民國二十二年出版的《續(xù)安陽縣志》記載,現(xiàn)在的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在當時分別稱為中山東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中街(鼓樓至鐘樓段)和中山北街(鐘樓至北門段)。
第六,因尊崇古代官宦顯貴命名。冠帶巷因清康熙年間兵部督捕右侍郎許三禮曾在此居住而得名,仁義巷因明嘉靖年間進士郭樸的謙讓美德而得名,小顏巷因明嘉靖年間一代名儒崔銑光明正大,處事中正,素有“小顏回”之美譽而得名。
第七,林府、姚家胡同、喬家巷、紀家巷、丁家巷等以知名度高的人物姓氏命名。
第八,娘娘府、洛陽府等因那些慈善為懷、扶危濟困、品德高尚的人而命名。例如,洛陽府是因洛陽落難書生知恩圖報而命名的。(齊瑞申)
漫談安陽地名11——安陽老城的九府巷陌
一個城市的街巷里有著太多的歷史積淀,濃縮著這座城市的精神,這對于那些歷史文化名城來說尤甚。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就是古城安陽的文化濃縮,如今,這些巷陌離我們越來越遠,有些甚至已經(jīng)悄然消失……
安陽老城的九府巷陌
老城的九府巷陌承載了安陽的古風遺韻,見證了老城的滄桑巨變,它們述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鼎盛,印記著歷史的斗轉星移。穿行于蜿蜒的街巷里,環(huán)視四周古樸的老屋,撫摸刻滿年輪的青磚黛瓦,仿佛回到了百年前車水馬龍的街市。
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源于何時,不得而知。清康熙和乾隆年間的《安陽縣志》記載,那時安陽老城就有了許多街巷胡同,十八巷的名稱及大概位置也已確定。如今,熙熙攘攘的人流與川流不息的車輛讓狹小的街巷不堪重負。
府是指連接大街小巷的小道,有些僅僅是一條狹小的夾道。民間廣泛認同的九府指平府、六府、鐵拐府、林府、老府、九府、西府、洛陽府、輝府。在老城里,以南大街和北大街為中軸線,東邊有七府七巷,西邊有兩府十一巷,所以九府十八巷又有“東府西巷”的說法。十八巷指的是香巷、夾巷、裴家巷、仁義巷、丁家巷、豆腐巷、卜府巷、三義巷、喬家巷、小顏巷、唐子巷、竹竿巷、鵝脖巷、紀家巷、東鐘樓巷、西鐘樓巷、東冠帶巷、西冠帶巷。夾巷指城墻至護城河之間一些居民蓋房子形成的街巷。鵝脖巷指天寧寺門前至唐子巷一段,后并入大寺前街。三義巷在二道街北段路西,只有一個東口,是一條長五六十米、寬約7米的寬夾道。豆腐巷在紅廟街東段路南,只有一個北口,是一條長20多米,寬約4米的窄夾道。
十八羅漢街在哪里,它們是如何得名的?清康熙三十二年的《安陽縣志》記載,清末,城內南大街和北大街兩旁各有九個街口,它們大多兩兩相對,從南門依次往北擺開,路東有南門東街、小顏巷、東大街、鼓樓東街、姚家胡同、菜市街、東鐘樓巷、甜水井街、北門東街,路西有南門西街、東冠帶巷、西大街、竹竿巷、香巷、西鐘樓巷、仁義巷、裴家巷、北門西街。新中國成立前,因這十八條街的街口墻壁上都嵌有一個佛龕,佛龕里供奉著二尺多高的羅漢,故名十八羅漢街。
至于七十二胡同,實際指包括胡同在內的七十二條街。隨著歷史變遷,它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銷,還有的更換了新名。小回隆街指仁義巷中段往南的一個夾道,后來并入仁義巷。觀口街指西鐘樓巷西段,即與唐子巷交會處至西頭老爺廟的一段,后并入西鐘樓巷。老爺廟街指學巷街北段,即與學后街交會口至北頭老爺廟一段,后并入學巷街。老城里還有兩條路面鋪滿磨盤的磨盤街,一條在2003年舊城改造時消失,一條在大胡同與頭道街交會處,由于路面多次抬高,磨盤早已被埋入地下。后倉街東段路北叫縣倉,是政府囤積糧食的地方,正對縣倉的街口就叫大倉口。后倉坑西南有個通往倉巷街的口叫小倉口。
老城里的街巷為何都是九的倍數(shù)?可以說,“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與我國傳統(tǒng)的城市布局和人們的思維觀念有直接聯(lián)系,是人們的審美觀及心理邏輯要求的反映,寄予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望。(齊瑞申)
漫談安陽地名12——走進安陽的屯與營
在我市有一些村莊,如大寒屯村、駙馬營村等,是以“屯”字或“營”字命名的。這類村名數(shù)量多,分布廣,特別是在豫北冀南地區(qū)。這個地名群是何時出現(xiàn)的,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它們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本期欄目將為您揭開這些秘密。
走進安陽的屯與營
電視劇《三國演義》里有這樣一個片段,曹操西征后為了休養(yǎng)生息,派大將于禁到西涼荒蕪之地屯田。其實,在漢代就出現(xiàn)過派兵屯田的事例。我市那些含“屯”字或“營”字的地名會不會與屯田制度有關呢?
《鄴乘》記載,明朝之前,安陽一帶沒有含“屯”字或“營”字的地名。明朝時,這類地名突然大量出現(xiàn),僅《湯陰縣志》中就記載有236個,占湯陰縣村名總數(shù)的11%。清朝時,這類地名的數(shù)量、名稱與前朝相比基本沒有變化。《明史》、《明實錄》等史料記載,明朝實行大規(guī)模屯田政策,“屯”、“營”二字多與軍事有關。 “屯“、“營”地名的大量出現(xiàn),必然與當時的屯田政策有很大關系。
明朝時,安陽一帶有兩種屯田形式,一種是軍屯,一種是民屯。軍屯就是下令讓軍隊墾荒種田。明政府規(guī)定,在內地,軍隊的任務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明史》記載,明初,朱元璋曾派鄧愈、湯和等將領在陜西、彰德等地屯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安陽城設立彰德衛(wèi),主要在彰德府所屬州縣和大名府的內黃、浚縣、開州(今濮陽)、東明等地屯田。嘉靖年間,彰德衛(wèi)尚有屯田軍士2907人。
屯田軍隊的駐地多以“營”命名。明朝時,內黃有師橋營、東莊營、太平營、甘固營、云藤營、潘官人營,林縣有林縣守御千戶所的諸翟、張村、橫水、黃花、留馬等9個營。后來,這些軍屯聚落的名稱逐漸演變成了村名,有的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軍屯聚落除以“營”命名外,也有一些以“屯”命名。例如,現(xiàn)在安陽縣的趙官屯村、胡官屯村等,就是當時彰德衛(wèi)的屯田之所,這些村莊也因此得名。
民屯具有半軍事性質。明初,政府曾數(shù)次從山西向彰德等地遷民屯田。《明史•食貨志》記載:“移民就寬鄉(xiāng),或招募或罪徙者為民屯。”據(jù)《明實錄•洪武錄》記載,洪武二十一年,把山西澤州、潞州沒有田地的鄉(xiāng)民遷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地廣人稀之處,讓他們自行設置村莊,開荒種田。洪武二十二年,明政府認為河南彰德、衛(wèi)輝等地,土地適宜種植桑棗,由于人少而有很多土地沒有得到利用,就任命后軍督僉事李恪等人去給當?shù)剜l(xiāng)民傳達旨意,給愿意遷徙的青壯年人分田。明政府兩次遷民屯田都把彰德列為首位,可見安陽一帶是當時的重點屯田地區(qū)。
遷民屯田是政府有組織的行為,并設專門機構單獨管理,實行里甲編制,遷民屯田者單獨分里甲。明嘉靖《內黃縣志》記載,內黃縣的遷民里有遷民屯、集鳳屯、樊里長屯、劉里長屯、朋固屯、王里長屯6個。明崇禎《湯陰縣志》記載,湯陰縣的遷民里有張蓋屯、士昌屯、伏道屯、小元屯、遵貴屯、寒泉屯等11個。
如今,這些由屯田產(chǎn)生的村名依然存在。據(jù)粗略統(tǒng)計,現(xiàn)在安陽一帶地名中含有“屯”字或“營”字的地名約占村名總數(shù)的8%,它們都是當時屯田政策留下的印記。(許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