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走進安陽 >> 印象安陽 >> 瀏覽安陽

漫談安陽地名(3)

2013/11/12 14:57:27 點擊數: 【字體:

    漫談安陽地名6——安陽一帶的古縣城

    安陽一帶的古縣城

    歷史上,安陽一帶曾出現過一些縣級行政區劃,這些古縣城存在的時間或長或短,存在的歷史背景各不相同,轄區范圍也不相同。它們中有的已經消失,有的名字與古代不盡相同,還有的雖然名字一樣,境域和級別卻有所改變。

    零泉縣

    南北朝時,北周曾在今安陽市區西南設置零泉縣。公元577年,北周攻破北齊鄴都,為了加強對北齊舊都的統治,在其周圍設置了一些郡縣,零泉縣便是其中之一。

    《隋書•地理志》記載,魏郡下轄零泉等11個縣。隋初,零泉縣屬相州魏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魏郡被撤銷后,零泉縣直屬相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零泉縣隸屬相州。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武德四年,零泉縣被撤銷。資料記載,到了北宋時期,零泉變成一個較大的村。乾隆三年的《安陽縣志》記載,零泉村清代時曾改名為龍泉。民國時,龍泉又恢復原名。1956年,重新改為龍泉村。可見,現在的龍泉在歷史上稱做零泉,也是零泉縣的治所。

    輔巖縣

    金元兩代曾在今安陽縣水冶東北筑城置縣,名曰輔巖。

    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林州升為巖軍。興定三年,金政府在安陽縣西部增置輔巖縣,隸屬于林州巖軍,縣名有“輔助巖軍”之意。《金史•地理志》中也曾提及彰德府下轄輔巖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在縣東六十里,本安陽縣水冶村,金興定三年置為縣,屬林州。”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后,元朝依金朝舊制,仍置輔巖縣,隸屬于彰徳路林州。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輔巖縣被撤銷劃歸安陽縣。《元史•地理志》在彰徳路下也有相似的記載。至此,輔巖縣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從歷史上消失了。

    相縣

    史書記載,隋唐時期曾在安陽西部置相縣。

    據《隋書•地理志》記載,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置相縣,屬相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相縣被撤銷劃歸安陽縣。《齊故驃騎大將軍都督廣武男達奚君之碑》碑文中“開皇十二年卒于相州相縣”的相關記載,也進一步證明隋開皇、仁壽年間設有相縣。

    唐初置相縣,屬相州,《新唐書•地理志》曾在相州安陽縣下記載:“武德五年,省相縣入焉。”《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安陽縣相城時說:“唐初仍置相縣,武德五年廢。”雖然隋唐兩代兩次設置相縣,但它存在的時間依然很短。

    永和縣

    “古縣思長樂,春風浹永和。”清人彭應麟詩中描述的就是永和縣。歷史上,永和是一座古老的縣城,是安陽東部的重鎮。從三國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27年),永和先后為長樂國、長樂縣、長平縣、永定縣等,最后被稱為永和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永定縣條記載:“隋堯城縣,唐末避朱全忠父諱,改曰永定。”新名永定大概是取其永遠安定之義。后來,宋真宗趙恒死后,其陵墓名為永定陵,永定縣為了避諱,故改名永和。《鄴乘》在安陽縣永和故縣下有“宋天圣七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和”的記載。

    永和縣自熙寧五年被改為永和鎮后,歷金、元、明、清各代,永和均為鎮。民國以來逐漸改稱永和集、永和村。資料顯示,現在的永和鄉一帶就是北宋時永和縣的治所,即古永和縣城所在地。(許作民)

    漫談安陽地名7——安陽古代村名考

    安陽古代村名考

    在安陽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曾有過許多歷史悠久的村莊。北宋時期,安陽一帶出現大量村莊,這些村莊已經有了名稱。如今,這些村名有了很大變化,有的更改了名字,有的保留了古音,還有的派生出新的村名,只有少數村名一成不變地延續到了今天。

    稻田、清流   《魏都賦》中“清流之稻”說的就是這兩個村。元代時,稻田村又稱稻田里。明代和元代相同。清代時為稻田、西稻田。民國時為東稻田、西稻田、后稻田。現在稱東稻田村、前稻田村、后稻田村,屬安陽縣安豐鄉。清流村,明代為清流。清代為東清流、西清流。民國時同清。1953年1月從安陽縣劃入河北省峰峰礦區,修建岳城水庫時,一部分村民移到峰峰新市區另建清流村,其余村民在原村南邊一公里處新建東清流村、西清流村、中清流村,三村現在屬河北省邯鄲市磁縣。

    彪澗、龍山   《魏都賦》中“虎澗龍山”就是指這兩個村。彪澗村原名虎澗,后趙時為避石虎名諱改稱彪澗。明代仍稱彪澗。清同之。現在稱東彪澗村、西彪澗村,屬安陽縣洪河屯鄉。龍山村,村以山名。清代有龍山、東龍山、西龍山三村。民國為東龍山、西龍山。如今西龍山村分為西龍山村、中龍山村,南窯更名為南龍山村,三村皆屬安陽縣善應鎮。東龍山村現在屬龍安區龍泉鎮。西龍山村有朝元洞,舊時安陽八景之一的“龍山積雪”即指此地。

    固縣   唐代為故縣。清代為南固現、北固現。民國時稱南堌現、北堌現。現在稱為南固現村、北固現村,屬安陽縣曲溝鎮。南固現村西洹河上有漫水石橋,舊時安陽八景之一的“漫水長虹”即指此地。

    郎將隅   元代稱將村。明代同元,又稱蔣村。清初稱為蔣村。乾隆時稱東蔣村、西蔣村。民國至今同之。現在屬安陽縣蔣村鎮,鎮政府駐西蔣村,是清代兩廣巡撫馬丕瑤故里。

    柴庫   清為柴庫、西柴庫。民國時為東柴庫、西柴庫。現在稱為柴庫村。村西有戰國時蘇秦掛六國相印的封相臺遺址。

    梨園  可能是后趙時石虎梨園宮所在地。北宋時是“國信傳食頓亭之所”,北宋后期又稱梨園鎮。金代改名為豐樂鎮。明代仍稱豐樂鎮,也稱豐樂鋪和豐樂里。清代至今仍稱豐樂鎮。現在屬安陽縣安豐鄉,村東曾有西門豹祠。

    善應   金代有善應和西善應。元代時為善應和東善應。明代為善應村。清代為東善應、西善應、河南善應、河北善應。民國時稱為北善應、南善應、西善應。1958年修建小南海水庫時,西善應村遷移約一公里,部分村民在水庫東邊建東山村。現在四村均屬安陽縣善應鎮,南善應村和北善應村西邊有小南海,舊時安陽八景之一的“善應松濤”即指此地。

    高平   唐代稱高平,也叫高平疃。元代為高平村。明代仍稱高平村,同時還稱高平鋪。清前期為高平村。民國至今稱為東高平村、西高平村,屬安陽縣曲溝鎮。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曾在此村洹水堰筑高平渠,即現在的萬金渠。

    大韓   明代稱為大韓,又稱大韓集。清代稱為大韓和大韓屯。民國時稱大寒鎮、大寒屯。現在稱大寒村、大寒屯村,前者屬安陽縣白璧鎮,后者屬安陽縣瓦店鄉。大寒村南有商周文化遺址。(許作民)

    漫談安陽地名8——安陽復姓地名知多少

    安陽復姓地名知多少

    你知道我市一共有多少與復姓有關的地名嗎?有些以復姓命名的地名很明顯,還有些地名大家或許不知道它們的來歷,如武旺村、皇甫屯村等,如果追根求源,則會發現它們也源于古代的復姓或三字姓。

    司空   原本為上古時代的官職名。堯時的司空是禹,禹的后代把司空作為姓氏。春秋時晉國設有司空的官職,其后裔用司空作為姓氏,所以司空氏多出于晉。現在安陽市西北洹河北岸有大司空村和小司空村,明代稱東司空、西司空,北宋稱司空。因司空氏曾居于此村或曾出過司空(官職)而得名。

    司馬   古時的官職名。周宣王時,程伯林父為司馬,平定徐方后,被賜姓司馬,其后代沿用司馬作為姓氏。現在湯陰縣東南有司馬村,因司馬氏曾居于此村而得名。

    皇甫   古時的人名。周朝時有個叫皇甫的太師,其后裔把皇甫作為姓氏。現在安陽市西北有前皇甫村、后皇甫村和皇甫屯村,安陽縣有皇甫莊村,這些村名都來源于皇甫氏。

    大夫   古代的官職名。現在安陽縣安豐鄉仍有大夫村,這是個古老的村莊,在北宋以前就已經出現,應該是把大夫氏當成了村名。村西北曾有西門豹祠,村名可能源于戰國時魏國大夫西門豹。

    綦毋   本是春秋時晉大夫綦毋張后人的姓氏。匈奴也有綦毋氏。北宋時,安陽縣東有綦毋村(屬臨漳),后諧音讀成奇務。現在安陽縣呂村鎮崔奇務村、耿奇務村、宋奇務村等都源于此。

    竇公   魏文侯時有個樂人名叫竇公,他的后裔用他的名字作為姓氏。竇公氏曾居住的地方也稱為竇公,在今內黃縣西臨近安陽縣處。后取諧音簡稱豆公,即現在的豆公鄉。

    五王   五王指春秋時齊國自威王至建王的五位國君,后來五王被用作姓氏。北宋時安陽縣有五王村,清代為武王村和五王寨,現在稱武旺村和寨子村。后人不知道五王是姓氏,取諧音為武旺。

    陵陽   沛國陵陽子明居于陵陽山,其后裔把山名作為姓氏。北宋時,林州市北有陵陽村。現在為北陵陽村、南陵陽村。此外,陵陽河也得名于陵陽氏。

    陽城   用封邑名稱作為姓氏,漢代時這個姓氏較多。現在安陽縣西北有南陽城村,漳河對面磁縣有北陽城村,可能是以陽城氏為村名。

    駙馬  為了繼續執掌駙馬之官,把官職名作為姓氏。今湯陰縣北近安陽界有駙馬營村,可能來源于駙馬氏。

    白鹿  古有白鹿國,人們把國名作為姓氏,曾有位賢人叫白鹿先生。北宋時,安陽西南有白鹿村,后取諧音稱為白露。如今龍泉鎮樓莊村即為其地,村名源于白鹿氏。

    令狐   本為古時地名。周文王后裔畢可擒獲秦國將領杜回,因功在令狐受封,即現在的山西省臨猗縣猗氏鄉西,其后裔把地名作為姓氏。北宋時湯陰縣東有令狐村,現在取諧音稱為龍虎村,因為令狐氏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乞伏   本是古代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后來把部落名作為姓氏。魏晉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南下,該姓氏隨之傳入中原。北宋時,安陽西北漳河南有個名叫乞伏的村子,此村曾有乞伏氏居住。清代時改為祈福,后來仍稱乞伏,本屬安陽,1953年劃歸河北省磁縣。

    賀拔  北魏時的復姓,隨北方少數民族南遷流傳至中原。北宋時,安陽縣有賀拔村,后取諧音稱為賀北。1949年10月,該村劃入河北省臨漳縣。 

    地名的早期寫法與復姓完全一致,稱為復姓地名。還有些地名的早期寫法與復姓略有差異,但其含義無解,從早期用字探源,可能源于復姓,但按照現代漢語的釋義,難免會望文生義,例如陽范、羊郡、紇乾等。(許作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安陽晚報(2013-07-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