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在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期間,雖身患肝癌,卻依舊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為黨和人民事業的奮斗中。1964年焦裕祿去世時,焦守云只有11歲。在六個兄弟姐妹中,只有焦守云一人受到過毛主席接見,是焦家對外的“新聞發言人”。當記者與焦守云談及焦裕祿精神和焦家的家風時,她娓娓道來。
父親很講工作方法
作為家里的次女,焦守云記憶中的父親,平日里衣著整潔,很喜歡吹拉彈唱,打籃球他是中鋒,但經常一工作起來忙得不見人。
上級給的大米等補貼,他要么是退回去,要么是帶到工地上,給那些從南方來蘭考下鄉的知識分子。他知道他們很辛苦,吃不慣北方的窩窩頭。
她覺得,父親不只是個艱苦奮斗苦干實干的人,也很講究工作方法。小時候,弟弟焦躍進嫌窩窩頭難吃給扔了,父親并沒有聲色俱厲地責罵他,而是啟發式地教育他。父親撿起窩窩頭,放到火上一烤,一股焦香立刻傳來,焦躍進接過窩窩頭吃得很香。隨后,父親讓兒女們合唱《我是一粒米》:農民伯伯早起晚睡,每天種田地,一粒一粒米呀,來得不容易……
“再小的錯誤,他也從不姑息遷就,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特殊化,不允許有一星半點的優越感。”焦守云說,有一次哥哥去看戲,沒花錢買票。父親非常生氣,第二天就帶著哥哥去戲院道歉,并補了票。這件事之后,焦裕祿給家人定了“十不準”,其中包括不準看戲不給錢。
做人講感情,做事講擔當
“別人經常問我,‘焦裕祿精神’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做人講感情,做事講擔當。”焦守云說:“我們從父親身上學會踏踏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做人,我們會把家教、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
當記者問到焦家的家風時,焦守云說:“父親在我們姐弟幼年時便告誡我們,要消除不勞而獲的思想,同時培養我們艱苦樸素的家風,堅決強調領導子女不搞特殊化。雖然我們姐弟六人中有遇到失業、下崗等困難,但從未向組織伸過手,并且我也教育后代要自食其力。”
習近平總書記將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而焦家“勞動光榮、艱苦樸素、不搞特殊”的家風與焦裕祿精神一脈相承。
人民群眾是父親的“娘”
焦裕祿6個子女中,焦守云排老三。焦裕祿1964年去世,她年僅11歲。很多人記住了影視劇中焦裕祿的滄桑模樣,但在焦守云心目中,父親是一個大帥哥:“他身高1.78米,高大英俊,皮膚黝黑,談吐幽默,能歌善舞。”
1963年,焦裕祿被查出肝癌晚期。“他肝疼得厲害,可依然放不下工作,連辦公室的躺椅都被他頂出了一個大窟窿。”為了止疼,焦裕祿點煙來燒自己胳膊、肚子,以轉移肝部疼痛的知覺。
焦裕祿拖著病體、騎著自行車,跋涉了100多天,丈量了蘭考5000多里土地,搞清了所有沙丘、鹽堿地的面積和分布。
焦守云說,父親的精神,很多來自于奶奶。“奶奶沒有文化,但她一直教育父親,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丁,好男兒要有擔當,做了好事,星星才會發亮。”
“父親不管走到哪里,見到和奶奶年紀相仿的大娘,就會喊一聲‘娘’。‘娘’是父親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人民群眾就是他的‘娘’,兒子為自己的父母辦事,還講條件嗎?”焦守云說,“我也是奶奶帶大的,受到她的潛移默化,漸漸學會怎么做人。”
當今仍需焦裕祿精神
今年是焦裕祿逝世50周年,焦裕祿精神歷久彌新。
焦守云總結學習焦裕祿精神的四個高潮:“第一個高潮是1966年,就是那篇新華社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發表的時候。人們含著淚學習。第二次是1991年,《焦裕祿》電影播放時。那時老一代人回憶他,年輕一代開始了解他。第三次是2009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到蘭考視察后,河南省委提出‘三個一’:學一篇長篇通訊、看一場電影、黨員干部去一次蘭考。第四次就是最近習近平總書記的再次視察。”
焦守云說:“父親逝世已經50年了,他在人們心中站得特別穩。在當今社會,人們真心呼喚他。雖然時代變了,但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變,所以當今仍然需要焦裕祿精神。”
今年4月,焦守云曾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專場報告,看到武漢市政府、武漢開發區對宣傳父親精神作出很多積極的努力,這次武漢開發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東風本田黨員干部教育基地揭牌等活動,都讓焦守云和焦裕祿紀念館全體人員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