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世稱“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后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二歲父亡,母改嫁朱氏,從其姓,名說。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中進士,初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29歲,復范姓,改名仲淹。后歷任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出任陜西宣撫史、陜西四路安撫史,戰功顯赫,又曾做過泰州,楚州、陳州、睦州、饒州、潤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鄧州、青州等地方官。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范仲淹文學成就很高,其《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后人評說:
呂中: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
《宋元學案•序錄》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圣人之室,尤為有功。
王夫之:(范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幸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余,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圣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