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2公里。這里青山對峙,伊水北流,猶如天然門闕,故稱“伊闕”。龍門石窟布于伊闕崖壁上,南北綿延1000余米,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以后。北魏時開始在崖壁上鑿造像,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和隋諸朝,連續營造長達400多年。
據統計兩山尚存佛龕2100多個佛塔40余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盧舍那佛高達17.14米,最小的則僅有2厘米。主要的洞窟 有古陽洞、賓陽三洞、蓮花洞、藥方洞、潛溪寺、敬善寺、奉先寺、萬佛洞和看經寺等。石窟中的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既是造像年代的重要佐證,又是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作品。其中馳名的“龍門二十品”和思想的場所, 但這鬼斧神工的雕像,則是中國人民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價值,與敦煌、云岡齊名,被譽為中國三大藝術寶庫。 1961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外人士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