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于9月27日晚,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文廣新局主辦,鄭州人民廣播電臺、鄭州市豫劇院承辦的《梨園尋根――戲曲品鑒會》在河南群藝館隆重上演,7位告別觀眾幾十年的老藝人重登舞臺,再亮金喉玉嗓,讓在場的戲迷和專家備感震撼。對他們的工作我要豎起大拇指,向他們行致謝禮,因為他們尋找的不僅是幾個唱段而已,而是在尋找中華民族戲曲瑰寶之根!
(一)稱胡發生是豫西調的當今“泰斗”級的元老當之無愧
豫西調須生唱腔的蒼勁、悲壯、渾厚,與豫東調須生(俗稱紅臉)似唱似說、高亢昂奮的唱再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豫西調又稱“西府調”,或“豫西梆子”。形成的淵源與豫西地區所處的位置密不可分,受當地生產方式、生活習俗、語系音調、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影響,是在流行于河洛一帶的“靠山簧” (俗稱“靠調”)基層上演變而生的。 清后期到民國年間,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東達鄭州、南到禹州,包括伊川、欒川在內的18個州縣成為豫劇最活躍的地區。
當時豫西調在密縣、鞏縣等地最為盛行,那里的的煤窯主們,多敬奉“太清太上老君”,迷信“老君爺愛看戲,戲越好窯越旺”的說法,出資大辦戲班,著名的有太上班、太乙班、三清班、太清班,尤以太乙班最負盛名。太乙班分大二班、小二班,培養出豫西調須生前三代演員:其中老盛三、張妞、喜連、楊小德等,都是紅極一時的著名須生,他們應該是有史料記載的豫西調第一代著名須生。接下來一些新的演員又涌現出來,以張同慶、張小乾、張福壽、周海水(人稱“三張一周”)為代表的須生成為豫西調的第二代著名須生。后來王隨朝(藝名“狗尾巴”)與賈寶須(藝名“地牤牛”)等就該排在豫西調須生的第三代了。這三代須生,有史可據只有張同慶在上世紀30年代灌制過唱片(已遺失),其他人只有文字記載,除賈寶須外其他名家都沒有留下聲音資料,但他們是豫西調須生最紅火的時期,與豫東紅臉形成了東西對峙的格局。從王二順起,他和李小才,現存活于世的曹天社應該列入第四代,而胡發生、李小青等名家可稱為豫西調的第五代須生演員。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李樹建則是豫西調第六代須生演員了。
我一直關注著胡發生老人,因為他是唱豫西調的當今“泰斗”級的演員,我為他已寫過好幾篇博文來介紹他,文章主要有:豫劇著名紅臉胡發生及他演唱的《申包胥掛帥》、豫劇《申包胥掛帥》(又名《站城頭》)的唱詞簡析、豫西紅臉胡發生演唱的《闖幽州》錄音及唱詞、胡發生演唱的《賣苗郎》選段“叫兒妻你轉上老父拜過”欣賞(包括唱詞)。
今天再發一篇介紹他的文字。胡發生,豫西調傳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師市府店鎮西管茅村。1948年參加偃師縣學戲,主攻須生。1950年拜豫西調名家王遂朝(藝名“狗尾巴”)為師。胡發生跟隨王遂朝多年,一直到王故去,又為王守孝三年,可以說是王遂朝的衣缽傳人了。胡發生于1953年調伊川縣豫劇團,觀眾譽為“小尾巴”。河南廣播電臺錄播了他主演的《站城頭》、《闖幽州》等劇目唱段。
文革前,為搜集戲曲老藝人的唱腔資料,河南省文化局來人到洛陽作這項工作時,胡發生正值中年,豫西調的領軍人物王二順認為他唱得好,就舉薦了他,這才留下了《站城頭》(又名《申包胥掛帥》)及《闖幽州》兩段戲的錄音,由此兩段唱段省內戲迷才知道了豫西調還有這樣一位名家。他的老師王遂朝有一出拿手好戲《唐知縣審誥命》,胡發生也學得很棒,在當地很是有名。
今年他剛剛80歲,雖然前十多年做家務活時不慎腿被摔成了骨折,如今需要坐輪椅出行,但他頭腦清醒,身體很好,唱起戲來底氣十足,他的嗓音完好如初,還能演繹出自己所飾演過100多出劇目當中的40多部。前幾天在鄭州唱《文昌閣》時,依然氣吞山河,字真而不濁,聲宏而不爆,讓在場的專家都驚嘆不已!
豫劇《文昌閣》(又名《雙孝廉》)我沒用看過,這出戲還是我幾年前從一篇介紹豫西調老藝人李小才的網文中才發現的。現在根據網絡資料,對這出戲給予說明。
(二)文昌閣及豫西調名老藝人李小才演唱的《文昌閣》
這里文昌閣本是一座閣樓,而加上書引號就是一出戲曲的戲名了,請你注意區分。
“文昌”二字從字面上有“文風昌盛”之意,后面加一個“閣”字,就成了一座閣樓式的古建筑了。文昌閣里供奉的神靈是文昌帝君,民間盛傳他是掌管讀書人和已入仕者的功名祿位之神。與天上對應,“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由于這個原因,全國各地興建的文昌閣如同敬奉孔子的文廟一樣多,其中以北京、揚州、貴陽、岳陽等地的文昌閣最為有名。拿洛陽來說,城內就有兩座文昌閣,一座是清代修建,在洛陽老城農校街;另一座更老一些,為明代修建,在洛陽老城柳林街(今文峰塔)。在洛陽附近各縣的文昌閣也有幾座,西南的宜陽縣離李賀故里不遠有一座,正南的伊川縣臨汝鎮有一座,東南的汝州市也有一座(近幾十年來臨汝縣有幾次變遷: 1949年歸許昌專區;1954年10月改隸洛陽專區管轄,1986年改隸平項山市;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變來變去也說不清到底文昌閣有幾座),稍遠的禹州市也有一座文昌閣。
文昌閣本來是一座古代建筑,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祭拜文昌帝君、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怎么又成為一出豫劇的劇名?這要從豫西調著名須生李小才說起。他從小就過著四處乞討的流浪生活,連自己姓什么也無定論。有人說他叫李小才,也有人說他姓牽,叫牽小才,從網上查他的生卒年月才認定是同一個人。因叫他李小才的居多,所以本文就按此叫法做介紹了。
李小才(1904~1970) 藝名金馬駒。河南郟縣人。豫劇演員,工生行。幼家貧行乞,12歲入密縣北趙科班學唱豫劇。四年后出科,先后在密縣太乙老班、太乙上班、小三班、鞏縣泥河、滎陽崔廟太乙班、登封盧店、禹縣蔡仙社等處搭班演出。他嗓音好,常以重頭唱工須生戲受到觀眾歡迎。擅演劇目有《伐蘇秦》、《收吳漢》、《剿朱貴》、《文昌閣》、《八賢王說媒》、《賣苗郎》等。他的唱腔受韓小丹和豫西張福壽、張小乾、張同慶等前輩藝人的影響而又獨樹一幟。其特點為以大本腔為主,兼用二本腔,真假聲轉換銜接巧妙。其演唱酣暢淋漓又風趣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