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了吳國,雪了會稽之恥,越國重新獲得獨立、自由。這時,不少文臣武將私慾膨脹,借權勢經商,巧取豪奪,大發橫財。被封為相國的范蠡深知勾踐的為人,能共患難,不能同安樂。他借口生病辭去官職,說要“告老還鄉”。
范蠡帶著妻子和六個親信隨從,離開都城姑蘇,乘船沿太湖入海北上,在東海邊一處河灘下船,架軍賬,壘鍋灶。當日晚餐時,范蠡提起一個牛皮酒囊,給每人碗里倒滿酒,提議為今后的“新事業”干杯。他指著眼前白花花的鹽堿灘和遠處望不到邊的海水,大談特談他的新事業——靠海吃海,煮鹽賣鹽。大家異口同聲:“往后怎么干,全憑范丞相吩咐!”“什么范丞相!這里沒有丞相。你們別再叫我丞相。我,改名了!”范蠡高高舉起倒空了的牛皮酒囊,“從今日起,我的名字就叫——鴟夷子皮。”眾人覺著這名字怪怪的,不禁笑作一團。范蠡道:“不要笑!我如今不是官,到這里和大家一道煮鹽賣鹽,飲酒餐食,不就是酒囊飯袋么!我改名鴟夷子皮——牛皮酒囊,名副其實!”
范蠡——不,鴟夷子皮的鹽業產銷兩旺,生意越來越紅火。不出三年,鴟夷子皮便成了遠近聞名的鹽業大佬。
然而,樹大招風。一天,范蠡聽專程來向他取經的儒商子貢說,越王勾踐得知他辭官后并未“還鄉”,而是到東海邊經商發財,要派兵抓他回朝聽審。公元前490年正月末的一個風雪夜,鴟夷子皮一行人酒足飯飽后,把一個個空空如也的牛皮酒囊扔入大海,告別海灘,悄然遁去。他們南下西進,跋涉半月,來到了位于齊國西南邊境的陶山腳下。陶山位于齊、魯、衛、宋四國交界處,是個四不管的無主之地。范蠡認定這個“世外桃源”,便是他在商道上大展拳腳的大舞臺。
范蠡又一次改名了。他覺著“鴟夷子皮”只能算作他從商初級階段的俗名,同商機無限、商道壯美的陶山不相稱了。他宣布改名“朱公”。因居住在陶地,人們稱他陶朱公。陶朱公利用陶山地區的自然優勢和廉價勞力,發展農、牧、林、園、工副業。三年后,窮山惡水的陶地變成了車馬熙攘、百業興旺的繁華城鎮。陶朱公這個大富豪的大名,傳遍齊魯大地。■劉亮中【原標題:范蠡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