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兩次遷徙和改名
2014/12/8 17:53:37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范蠡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奇才。他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外交和商業(yè)等諸多領(lǐng)域都有建樹。他的一生可謂跌宕多姿,精彩傳奇。比如,在封建社會重農(nóng)輕商的背景下,范蠡卻是我國歷史上辭官經(jīng)商的第一人。因他辭官經(jīng)商與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價值觀相悖,所以長期以來范蠡始終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和獲得應(yīng)有的歷史地位。
兩次遷徙為保身
1、第一次遷徙:離越赴齊
伍子胥之死的警惕
范蠡最敬重的對手是伍子胥,他曾先后把闔閭和夫差扶上了王位,在吳國可謂功高第一人。然而最后伍子胥竟被夫差賜死,夫差還下令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入鴟夷之器扔入大江之中。范蠡從伍子胥身上看到了一位忠臣的悲涼遭遇。這個事例給范蠡敲響了警鐘。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入?yún)菫榕辏谑謨措U的環(huán)境里,范蠡一方面鼓勵勾踐忍辱偷生、靜待時機;同時又為勾踐出謀劃策多次躲過劫難;最后設(shè)計并鼓動勾踐為夫差“嘗便診病”,以此絕招徹底迷惑夫差,促使夫差力排眾議,決定放勾踐回國,范蠡最終協(xié)助勾踐夫婦死里逃生。雖然立下大功,他卻時時警示自己不要做伍子胥第二。
認(rèn)為與勾踐“不可同安樂”
在吳為奴三年,因朝夕相處,范蠡得以近距離深入觀察勾踐。直至后來,他得出了“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同安樂”的結(jié)論。離開越王也就成了范蠡必然的選擇。所以當(dāng)范蠡向勾踐辭行時,盡管勾踐軟硬兼施執(zhí)意挽留范蠡,說范大夫你留下來,我勾踐與你分國而治;如果你還要走,我可要把你的妻兒全部殺掉。面對勾踐的利誘和威脅,范蠡不為所動,毅然拋下功名利祿和妻兒,孤身一人乘船去齊。
從史書中獲得感悟
精通史書的范蠡到齊國后,曾給當(dāng)年的領(lǐng)路人、也是他的好友文種捎了一封信,信中說:“自古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勸說文種離開越王。然而士大夫出身的文種沒有接受范蠡的忠告,他對勾踐存有幻想。直到勾踐賜“屬鏤”寶劍(即當(dāng)年夫差賜伍子胥自刎的那把劍)給文種,逼其自殺,文種此時才意識到范蠡的先見之明,但為時已晚。
范蠡是我國歷史上看清開國君王殺功臣潛規(guī)則的第一人,他也是揭示封建君王嫉賢妒能殘酷本性的第一人。
2、第二次遷徙:自齊去陶
范蠡去齊國“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chǎn),居無幾何,致產(chǎn)數(shù)十萬。”之后,齊國的老百姓覺得范蠡很賢能,希望他為相以造福百姓。詭計多端的相國田常迫于壓力,還假惺惺送來相印。范蠡深知田常窺視齊王寶座已多年,他陰謀殺死齊簡公和右丞相闞止,齊平公只是個傀儡。獨斷專橫的田常及其族人是絕不會允許外人插手齊國政治的。
事實上范蠡離開越國已決定要遠(yuǎn)離政治,不再從政,他開始探索用興國之策去發(fā)家致富。此時他深感“久受尊名不祥”,使他又一次感受到了“不祥”的社會政治氛圍,隨即當(dāng)機立斷:歸還相印、散財、搬家,逃離去較遠(yuǎn)、人口較稠密的陶地重起爐灶。
兩次改名含深意
1、赴齊后改名鴟夷
鴟夷不是為了思念西施
有些人說鴟夷是范蠡為了思念西施所為。西施是文種在諸暨苧蘿村找到的美女。經(jīng)范蠡三年精心調(diào)教,才貌雙全后親自送給荒淫好色的夫差,“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吳國滅亡后,西施回到越國,被越后借口“亡國之女”裝入牛皮袋(即鴟夷)投入江中而亡。
這里我們不來具體分析西施是否“隨鴟夷浮江而終”(筆者已在《西施長眠地在無錫后宅》一文中揭示了西施系三嘆蕩自沉而亡),而是來分析范蠡這個人是否可能對西施如此念念不忘。
范蠡大約出生于公元前520年,是春秋時期楚國宛邑三戶(今河南南陽范公村)人。范蠡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家中排行老二,他從小就聰敏過人。他的父母親有相當(dāng)?shù)奈幕仞B(yǎng),給兒子取名“蠡”,還起了“字”叫少伯,從范蠡的“名”和“字”看,足見父母對范蠡寄予厚望。淯水的北邊是秦國一代名相百里奚的故鄉(xiāng),范蠡就在昔日百里奚告老還鄉(xiāng)后創(chuàng)辦的學(xué)堂上學(xué)。在那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使他文武雙全、德才兼?zhèn)洌谀贻p時就胸懷鴻鵠之志。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范蠡屬事業(yè)型的精英,而西施充其量只是范蠡興越滅吳偉業(yè)中的一枚棋子,并不太可能對一個女人如此情深。
再具體看看范蠡的感情生活。范蠡是到了越國后才成婚的,婚后夫妻感情甚篤,在越國期間他們先后有了兩個兒子。范蠡辭官經(jīng)商到齊國陶地后夫人還為他生了個小兒子。司馬公在《史記 貨殖列傳》中寫范蠡時提到了他的夫人和兒子,只字沒提西施,更無三妻四妾。由此可見,盡管范蠡身居高位,腰纏千萬貫,他的感情卻始終專一,個人生活十分檢點。所以,說范蠡改名鴟夷是為了思念西施,并不符合事實。
鴟夷更可能為了紀(jì)念伍子胥
范蠡改名鴟夷最有可能是為了紀(jì)念伍子胥和對他表達(dá)愧疚之心。
從某個角度看,吳越爭霸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以范蠡、文種為一方,以伍子胥和伯嚭為另一方的四個原楚國人之間相互博弈的歷史。因范蠡、文種棋高一著和天時等因素,博弈的結(jié)果最終以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告終。當(dāng)然吳國這條船因失去了伍子胥這塊壓艙石,傾覆也只是時間問題。
自古至今,在戰(zhàn)場上勝利者對高水平的競爭對手表示敬重和佩服可謂屢見不鮮。尤其是范蠡和伍子胥,他們忠君愛國的價值觀基本相同,因各自的理想和各為其主,在戰(zhàn)場上他們互為旗鼓相當(dāng)?shù)臄呈郑分嵌酚拢吹媚闼牢一睢H欢坏⿷?zhàn)爭的硝煙散去,勝敗的塵埃落定,范蠡和伍子胥都不過是為越王和吳王作嫁衣裳而已。內(nèi)心里范蠡十分敬佩伍子胥的拳拳之心和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這種敬重是出自博弈過程中的深入了解與惺惺相惜,正因為此,范蠡對伍子胥的死感到深切悲痛。
有以下兩個例子為證:
其一,夫差最后兵困陽山,曾扯下一角衣衫寫信乞求范蠡“存吳一線”。常言道: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因有前車之鑒,范蠡當(dāng)然不會給夫差機會,并親自提劍列訴夫差六大罪狀,逼他自刎。這六大罪狀的第一條就是“殺戮忠臣伍子胥”,可見在范蠡的心目中伍子胥是名副其實的大忠臣。
其二,范蠡到了齊國,耕作和經(jīng)商致富后,曾千方百計打聽伍子胥兒子伍封(此時伍封早已改姓王孫)的下落。后來幾經(jīng)周折終于找到了王孫封。范蠡給他錢、教他如何發(fā)財致富。在范蠡的幫助下,王孫封后來成了戰(zhàn)國初期齊國富甲一方的大富翁。范蠡以這種方式來彌補他對伍子胥的愧疚。
自稱鴟夷之皮乃經(jīng)商之道
范蠡改名鴟夷,號子皮(子皮者,皮子也),自稱鴟夷子皮。范蠡十分明白,改名鴟夷是為了紀(jì)念伍子胥。
而當(dāng)?shù)厝酥恢浪续|夷子皮即“酒囊皮子”,一個粗俗、幽默的名字。范蠡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使自己這個外來客放下架子、入鄉(xiāng)隨俗,與當(dāng)?shù)厝巳诤显谝黄穑灰脖阌谒谀吧厣婧桶l(fā)展。隨著范蠡耕作和經(jīng)商的成功,鴟夷之皮也就成了當(dāng)?shù)匾粋著名品牌,由此也能看出范蠡高超的經(jīng)商能力。
2.范蠡去陶后改名陶朱
范蠡到陶地后改名陶朱,人稱陶朱公。如果說改名鴟夷是范蠡為了紀(jì)念伍子胥,則改名陶朱凸顯范蠡不做伍子胥第二。特別是在范蠡離開越國一年多以后,為越國立下大功的好友文種被勾踐賜死,這用事實證明了范蠡“敵國破,謀臣亡”的預(yù)見。伍子胥和文種的下場使范蠡更覺得自己當(dāng)初辭別越王離開越國的決定是十分正確的,并慶幸自己逃過了一劫。同時也使他更堅定了繼續(xù)經(jīng)商的決心。另外,齊國兇險的政治環(huán)境也提醒范蠡:要避禍,走為上策。所以范蠡改名陶朱,隱含了“逃誅”之意。這“逃誅”需要銳利的眼光,高超的智慧和巨大的勇氣。毫無疑問,范蠡都做到了。
責(zé)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網(wǎng)(201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