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南陽

范蠡行商“聚”“散”有道

2014/12/8 17:58:04 點擊數: 【字體:

    范蠡(約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 春秋末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南陽市)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被后人尊稱為“商圣”。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化名鴟夷子皮,泛舟于五湖之中,三次經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
 
  范蠡的商業思想,將道、儒、法融會貫通,又總結和繼承管仲“水”的思想和治理國家的政治經驗,使其具備了遠遠高于世人的思想和哲學觀。
 
  范蠡講究“經世致用”,強調以人為中心的“天人合一”的“和諧”哲學,其思想核心就是一個“和”字。簡單來說就是三點:一是“持盈”在于“天道”。“持盈”是指用于形勢大好時的原則,用于長久的保持盈滿狀態而不走向衰敗;二是“定傾”在于“人”。“定傾”是指用于形勢危殆時的原則,可以有力的挽狂瀾于既倒,穩定即將傾覆的局勢;三是“節事”在于“地”。“節事”是指用于轉危為安、轉敗為勝的原則,用來發展生產,積蓄實力,等待時機,以求反攻。
 
  范蠡的買賣理論
 
  他主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意思是:知道要打仗,所以要從各方面做好準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只有把時和用這兩者的關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他認為: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他講究從時而追,即“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范蠡有“貴出賤取”之說。貴出如糞土,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極則反貴。
 
  他以為: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他意識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所以又主張“富好行其德”。
 
  “積著理論”和“薄利多銷”也是范蠡的商業主張。“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是說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周轉,保證貨物質量。另外,范蠡的“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 這種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水則資車,旱則資舟”,“水”的意思就是在有大水的時候,澇的季節,就要開始準備旱天的時候所用的車;“旱”是旱季,就是要在別人還忙著打造車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準備有水的時候用的舟了,這說明他提倡做事要有前瞻性。范蠡這些經商名言,在今天的市場營銷學中仍然是經典的。
 
   范蠡的“三聚三散”
 
 《史記》記載,范蠡戮力輔佐越王勾踐,終于使得越國復興。勝利后,越王封范蠡為上將軍。可范蠡知道勾踐為人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有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就辭書一封,放棄高官厚祿,只裝少量珠寶,乘舟遠行,一去不返,這可謂“一聚一散”。
 
  范蠡辭去上將軍后,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沒有幾年就積產數十萬。齊國人仰慕他的賢能,請他做宰相。范蠡感嘆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將家財分給鄉鄰,再次隱去,這可謂“二聚二散”。
 
  行至陶地的時候,范蠡看到此地為貿易的要道,可以據此致富。于是,他自稱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據時機進行物品貿易,時間不長,就累積萬萬。范蠡次子因殺人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說:“殺人償命,該是如此,但我的兒子不該死于大庭廣眾之下。”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視,并帶上一牛車的黃金(1249.30, -2.40, -0.19%)。可是長子堅持要去,并以自殺相逼。范蠡只好同意。不久,長子帶著次子的死訊回到家。家人悲哀,唯有范蠡獨笑說:“我早就知道次子會被殺,不是長子不愛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從小與我在一起,知道為生的艱難,不忍舍棄錢財。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時,不知財富來之不易,很易棄財。我先前決定派少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舍棄錢財,而長子不能。次子被殺是情理中的事,無足悲哀。”這可謂“三聚三散”。
 
 
  范蠡在做官時能夠放棄高官厚祿,經商能夠放棄千金之財,就是因為他時時刻刻都注意用自己的“和諧哲學”去保持平衡。作為社會的財富,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去獲得,但是如果你把所有人的財富都聚集到自己手里,就會造成整個社會的財富失衡,引起社會失衡,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而社會動蕩不安,個人的財富再多也會保不住。相反,如果能夠主動將自己的財富分散出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就會促成社會的和諧,社會和諧了就有了更加良好的商業環境,就會更容易聚集更多的財富,再分散出去,就會促進國家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正所謂“以商業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范蠡以超凡脫俗的商業思想,將商業從整體的層次上提升,從個人自發、自覺的經營活動上升為社會事業,商人也因此從個人、家庭的謀取利益者,變成了商業財富的創造者和管理者,正是從他之后,商業才具有了一個極具正面光輝的形象。
 
   范蠡的商道對于我們今天的建設和發展也多有啟發。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企業報(2014-08-18)
0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