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每年的這個時候,各地曲藝藝人紛紛潮一樣涌向一個地方,馬街書會。
目前,河南寶豐的馬街書會,儼然已成為全國曲藝行當的交易盛會,成為全國曲藝藝人的朝圣之地。
馬街書會,又稱“十三馬街書會”,因每年農歷正月十三為書會正日而得名,屆時來自河南和外省市的說書藝人負鼓攜琴,匯集于此,說書亮藝,盡展家底,河南墜子、道情、曲子、琴書等曲種應有盡有,規模壯觀,形成了全國民間藝術的一大奇偉景觀。因書會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魅力和濃厚的文化底蘊,而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寶豐縣也因此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曲藝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2006年的馬街書會上,一位榮獲“寶豐杯”河南省鼓曲唱曲大賽一等獎的藝人,備受關注,他表演的大鐃節目,也令人耳目一新。這位憨厚、壯實的中年藝人名叫王玉璽,來自商丘永城,是永城大鐃的第五代傳人。
是歷史的 如何才更能是現代的
永城大鐃,多年來一直作為河南省的稀有曲種而廣受關注,其演唱風格通俗易懂,具有較強的永城地方特色,唱腔特點粗獷豪放,生活氣息濃厚,深受群眾喜愛。2009年9月,永城大鐃首批被列入河南省民間文化保護名錄。
鐃,是一種樂器。據史料記載,早在北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一種和鈸十分相似的打擊樂器——鐃。明清時期,鐃已經用于地方戲曲的伴奏,清朝戲曲作家李斗在其著作《揚州畫舫錄》中提到,昆曲伴奏曾用大鐃。
大鐃是一種很小的曲藝劇種,別名“落子”,又稱“荷葉吊板”,因伴奏樂器“大鐃镲”而得名,唱腔板式根據劇情和人物性格而區分為坊、快、垛、崩、嵌、緊、閃的唱法,唱詞多為七字韻、十字韻。大鐃不用弦樂,唱詞多,白口少,趕書,擅長演出長篇連臺書目。大鐃聲腔高亢,吐字清晰,以唱為主,通俗易懂,節奏感強,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群眾喜愛。
清光緒八年(1882年)前,大鐃在魯西南一帶初具雛形,但尚未正式命名。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山東成武縣藝人韓鳳魁因家中遭水災,時年23歲的他逃荒落戶永城裴橋鄉卞莊村,后以大鐃這種演出形式輾轉鄉間行藝演出。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韓鳳魁和妻子孟氏在卞莊落戶后,收了一個13歲的小徒弟,叫程學山,他們非常喜歡這個小徒弟,給他取藝名程元方,并把大鐃演技傾囊相授。之后,程元方登堂入室,成了韓鳳魁的女婿。
后來,程元方也在永城縣裴橋鄉卞莊村落了戶。1909年,韓鳳魁創辦了第一個大鐃科班,在培養了一批大鐃演員的同時也將大鐃這種演出形式傳播開來。在韓鳳魁的帶動下,卞莊的尹家、馬家、鄢家、李家也相繼演唱大鐃,并以此為業。在此過程中,大鐃逐漸成形,并得以發展完善,正式命名為“大鐃”,有了固定的表演形式、完整的演出曲目和專職的演員。至此,大鐃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正式在永城扎下根基,卞莊也因此成了“大鐃之鄉”。
永城大鐃在流傳中,唱腔唱段也在不斷創新和完善。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永城大鐃的表演形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由原先的雙股件演變成了現在的單股件。 大鐃音質高亢激昂,節奏感強,善于表現英勇頑強的火暴性格和激烈的戰斗場面。在演出前,演員反復演奏大鐃及竹板,以招徠聽眾,藝人稱之為“打鬧臺”。作為一個稀有劇種,它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到了民國時期,永城縣城聽書之風盛行,技藝高超者云集。當時韓鳳魁已經去世,程元方成了這一帶最著名的大鐃藝人。
1938年秋,日寇侵占永城,次年,以彭雪楓為師長的新四軍四師挺進永城,建立抗日根據地,程元方到新四軍駐地書案店演唱他自編的抗日曲目《打敗鬼子兵》、《日寇火燒裴橋》等,受到四師首長的表揚和鼓勵。
是地方的 如何才更能是民族的
近年來流行一句話,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依此類推,是地方的,才是民族的。
顯然,永城大鐃在流傳中,已逐漸形成具有永城地方色彩的獨特風格:萬般生意好做,唯有說書難當。一無牛角車輛,二無扁擔荊筐。只有竹板一副,還有大鐃一張……和河南人茶余飯后、田間地頭愛哼唱幾句豫劇一樣,永城人愛聽愛哼的就是永城大鐃了。
雖沒能像豫劇一樣影響深遠,但永城大鐃一直堅韌延續。韓鳳魁之后,永城大鐃的代表人物是程元方;程元方之后,數他的高徒卞明坤。
卞明坤出生于1929 年,12歲拜程元方為師,成了程元方的關門弟子,14歲就能單獨登臺演唱,到了18歲已經小有名氣。傳承的目的不只在于延續,更在于發揚光大,這是卞明坤的可貴之處。廣泛借鑒其他曲種的表演技巧,卞明坤在表演程式和身段上,恰當地將一些有益的招式揉進了大鐃的表演之中,豐富了大鐃的表演藝術。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艱苦創業,獨樹一幟,成為省內外知名的民間曲藝表演藝術家。他先后錄制了數十種唱片和光盤,遠銷山東、江蘇、安徽等地。2001年他演唱的大鐃《工作隊員他姓張》參加了全省駐村工作文藝會演和全省老干部演出活動,分別獲特別獎和演出獎。2009年4月初,卞明坤去世,還有人惋惜地稱“最后一位大鐃藝人消失了”。
卞明坤的去世,并不意味著大鐃藝術的結束,其實在永城還有幾位,如苗安民、程春生等大鐃藝人健在,只不過他們發展困難,年齡偏大,大家擔心大鐃藝術后繼無人。正在永城大鐃青黃不接的時候,一位熱血青年豪情滿懷,決心繼承卞明坤的遺志,發展和振興大鐃藝術,他的名字叫王玉璽。
20世紀70年代的豫東大地聽書之風尤盛,在永城的街頭巷尾流行大鐃、大鼓、柳琴戲等,優美的唱腔使少年的王玉璽流連忘返。1980年,高中還沒有畢業的王玉璽拜卞明坤的二弟子練超為師,成為永城大鐃的第五代傳人。
練超是卞明坤徒弟中最有名的一位。王玉璽在老師那里學到了許多傳統唱段,如《馬前潑水》、《諸葛亮打狗》、《劉邦斬蛇》等。2005年,他表演的《馬前潑水》獲得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金獎。
王玉璽對大鐃有較深的藝術功底,他能編能演,其表演風格粗獷豪放、聲情并茂、底氣十足、字正腔圓。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文化娛樂方式的多層次化和多樣化,群眾對民間文藝不再像過去那樣癡迷,民間藝人所需要的市場不斷縮小,只靠大鐃演出已難于維持生計,王玉璽只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生意上。
如今,王玉璽在百忙的商務活動中,抽時間參加演出活動,編寫了《和諧大民調》、《豬八戒適合當官》等10多篇富有鄉土氣息的大鐃演唱材料。他還準備個人出資辦個少兒大鐃培訓班,培養大鐃新苗。
王玉璽有一顆搶救和振興民間藝術的雄心,在他的不懈追求上,讓我們看到了堅韌閃爍著的“大鐃之光”。【原標題:“大鐃之光”堅韌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