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子文狀元”張大貴、“活張飛”張志坤、“墜子武狀元”劉世紅,還有墜子“四大名旦”、“四大家族”、“四大名將”……曾經,我市的墜子藝人明星薈萃、享譽周邊。
現在,曾經為我市帶來輝煌和榮耀的東路墜子,也像其他曲藝品種一樣,需要挖掘和保護。
猶如仙人, 清末來商
墜子曾是我市影響最大的曲種,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曲藝最盛行之時,墜子的影響也一直排在豫東琴書和豫東大鼓之前,是名副其實的我市第一曲種。1988年,我市文化部門曾對全市的曲種及曲藝藝人進行調查,當時,我市共調查了曲藝藝人972人,其中,墜子藝人達到508人,占到51.2%。
在全國曲藝百花園中,有一個重要的曲種,叫河南墜子。我市的墜子屬于河南墜子的一個流派,稱東路墜子,因為唱功扎實,名家輩出,東路墜子的影響曾一度超過河南墜子。
據《中國戲曲曲藝詞典》記載:河南墜子因其主要的伴奏樂器墜子而得名。一說由鶯歌柳書和道情書的結合而形成,產生于1900年前后。一說脫胎于三弦書,后與道情結合,清道光年間已經出現。也有人認為,鶯歌柳書即是三弦書的一支,因此,幾種說法均可成立。
河南墜子什么時候傳到商丘,河南曲藝史上沒有記載。從諸多曲藝藝人的口中總結的情況看,大概在清光緒年間傳到我市。
據永城《曲藝志》記載,河南墜子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永城喬破樓村人喬茂先傳入永城縣城內。先在永城縣城西部地區活動。據喬茂先的女兒喬德俠說,她父親初演唱時,自己踩打腳梆,自拉自唱。后來發展為一拉一唱,即伴奏者踩打腳梆拉弦,演唱者執簡板、敲書鼓,邊打邊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永城龍崗魏莊的呂岳山(藝名立山)懷抱著鼓,手持簡板,墜子伴奏演唱,稱為鼓墜。
據虞城縣老藝人張志清和胡德勝介紹,虞城縣鄭集金胡莊的藝人胡明善,約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十七八歲時學唱道情,二十五六歲學唱鼓墜。1904年出生的虞城縣墜子老藝人邢湘云說:“我十幾歲時,聽了鹿邑縣劉老亭的墜子書后,才下決心由道情學唱墜子的。”
1879年出生的民權縣藝人李明貴,1910年前后常在開封相國寺演唱道情,他看到墜子很受歡迎,就學唱墜子,后在睢縣、民權、杞縣一帶很有名氣。
睢縣的馬至川1864年跟鹿邑縣的景明生學唱墜子。在我市的農村,至今,還有把墜子稱為道情的。
以上這些情況可以說明,墜子傳入我市的大概時間及墜子是由道情演變而來的這一發展過程。
入“商”隨俗,茁壯驕人
民國時期,我市的河南墜子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演出陣容,并形成以商丘為中心的河南墜子流派,因對河南墜子的貢獻卓著,后來獨將商丘一帶河南墜子命名為東路墜子。一批在曲藝歷史造詣深、影響大、名聲響的高人相繼出現,將東路墜子推向曲藝藝術的巔峰。
當時商丘縣的張志坤,被譽為“活張飛”、“翁倒山”,曾在濟南同著名曲藝藝人謝大玉同棚演出,在天津與喬清秀、徐二玉多次接觸,學到不少演技和曲目,他演唱講究,有名人風度,擁有很多“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