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俗文化
“文革”期間,火神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火神臺曾被作為公社和學校公用,昔日繁榮興旺的千年廟會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1987年,胡獻良任火神臺村村支部書記以來,組織成立了火神臺基金會,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著手修復火神臺古跡。胡獻良說,火神臺廟會在2001年又重現了昔日的興旺和繁榮。正月初一那天,周邊各地的赴會群眾大概有30多萬人,大大超出火神臺原有的接納能力。胡獻良告訴記者,近幾年來,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火神臺管理處拉起圍墻銷售門票、收取攤販費用等,一部分人趕廟會的積極性降低了,制約了火神臺廟會的發展,且這種狀況有繼續發展的趨勢。
逝者如斯,商丘這片有過鉆木取火和高丘存火歷史的土地上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變;與時俱進,時代潮流也在為這個古廟會注入新的氣息。文/晚報記者 劉絮 圖/晚報記者 魏文慧【原標題:關注商丘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古老而神秘的火神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