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細看馬街書會的“變”與“不變”

2013/12/31 10:02:25 點擊數: 【字體:

細看馬街書會的“變”與“不變”

長葛曲藝團的演員正在為觀眾表演河南墜子


    清清應河水,沿著馬街村的麥地邊緩緩向東流去。直觀上看去,千百年來它歷經風霜雨雪、閱盡人間春色而清流不改、波光依舊。但實際上,它不停地接納著河邊的涓涓細流,吮吸著沿岸沃野中的滴滴甘露,不停地吐故納新,看似平靜瀲滟的水體無時無刻不在千變萬化。

    河岸邊的馬街書會,就像這清清應河水一樣,在“變”與“不變”中延續(xù)、傳承、發(fā)展:一方面,從700年前延續(xù)到今天的“書會情結”,年年都吸引著豫魯冀皖鄂等十余個省(區(qū)、市)的藝人前來亮藝會友;另一方面,它根據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同特點而不斷進行自我調整,不斷吸納曲藝藝術發(fā)展的最新元素,從而呈現出新的面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2月15日~2月19日,一年一度的馬街書會在應河岸邊拉開帷幕。省內外的藝人們陸續(xù)負鼓攜琴,踏上趕會的“朝圣”之旅。在全球一體化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今年的書會,不該變的變了沒有?該變的如何變?記者帶著諸多好奇和疑問趕赴馬街。

    不變的是情懷

    馬街書會能夠歷經700年而不衰,成為曲藝“圣地”,與群眾對曲藝藝術的厚愛和廣大曲藝藝人堅守曲藝這方精神家園密不可分。在書會上,記者深刻感受到與會者對曲藝藝術火熱的情愫。

    正月十三前后,馬街村人割肉買菜、打掃屋子,招待赴會藝人,是該村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說具體的做法上有所變化,但馬街人對藝人的熱情不變。村民張滿堂是個遠近聞名的熱心人,今年他家住進100多位藝人,他管吃管住,分文不取。據了解,為招待藝人,他家每年都要貼進去數千乃至上萬元錢,他開辦了一家餃子店,所賺的錢大部分都貼補在這上邊。村民陳全黨家也是藝人們的一個重要落腳點,今年他家里住進了50余名藝人。為了安頓好遠道而來的藝人,他把孩子交給親戚,除把家里的被子全部拿出來外,還租來近30條棉被,讓藝人住好休息好,蓄足精神上會亮藝,而他自己的床上只剩1張涼席和1條薄被。

    曲藝給群眾帶來歡樂,群眾的熱愛是曲藝藝術傳承和發(fā)展的最大動力。2月19日正值農歷正月十三,天剛亮,就有大批觀眾從四面八方涌向書會會場。上午8時許,記者站在馬街村外看到,通往會場的每條道路都涌動著看不到頭的人流車流,路邊的麥田里,停放著數不清的各種車輛,蔚為壯觀。寫書競拍現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們用熱切的目光注視著演員的一舉一動,聆聽著從演員口中唱出的每一個音符,那場面令每一個登臺演出的藝人感動。寶豐縣楊莊鎮(zhèn)74歲的范林立老漢,腿腳不便,但他每年逢正月十三都要來逛書會,他用來代步的騾車已有30年的歷史,停在麥田里,成了書會的一道別致的景觀。在應河邊20余支民間藝術表演隊伍中,記者遇到了楊莊鎮(zhèn)應河灣秧歌表演隊的演員鄧春枝、陳秀珍等人,她們是義務為書會演出助興的。鄧春枝老人這一陣兒身體不大好,一直在輸液,但書會一開場,她馬上精神煥發(fā),換上行頭,和同伴一道扭起歡快的秧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08-02-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