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乃吾之子房也。——這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人物曹操對荀彧的評價。
曹操是三國時期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毛澤東曾說:曹操知人善用,多謀善斷,這個人很行,是真男子、大英雄。你想,一個被毛主席評價為大英雄的人,應該是什么樣的人?而他又把荀彧評價為子房。子房就是“漢初三杰”之一張良。這樣說來,荀彧就是英雄中的英雄。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人。潁川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他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相當于現(xiàn)在的濟南市市委書記。他的叔叔荀爽曾任司空,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水利部部長兼國土資源部部長兼住建部部長。荀彧曾任尚書令,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兼國務(wù)院辦公廳主任。
荀彧,曾經(jīng)是袁紹的幕僚,但“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所以毅然決然離開了他投奔曹操。那么我們要問:荀彧心中的大事是什么呢?和諸葛亮一樣,那就是興復漢室。
正是在荀彧的建議下,當漢獻帝被李傕、郭汜追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曹操挺身而出,迎奉獻帝至許昌。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叫“奉天子以令不臣”。從此,曹操有了一面“正義”的旗幟,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接下來,呂布、袁術(shù)、袁紹、劉表等人都被打敗,曹操真可謂銳不可當。
在曹操與呂布對壘之時,荀彧的十勝十敗論讓其充滿了信心。在曹操與袁紹對峙之際,荀彧的一封信給了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和意志。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發(fā)現(xiàn),曹操打仗的時候,從來都是荀彧在京城留守,坐鎮(zhèn)后方。因為行軍打仗,帶在身邊的人重要,留守后方的人更重要。荀彧不但像張良,更像蕭何。不但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還能“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這些工作可不是隨隨便便什么人就能做好的,非德才兼?zhèn)湔卟荒転橐病?/p>
如此順利的人生,如果沒有一點兒挫折,是不是連老天爺也會嫉妒?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打算晉爵魏公,加九錫。九錫就是古代皇帝對大臣的九種極高的賞賜,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地位。這個時候,荀彧諫言:“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害,當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jié)。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聞言大怒。從此,曹操與荀彧決裂。同年,曹操南征孫權(quán),荀彧隨同。在路上,荀彧突然生病,留守壽春(今安徽壽縣)。荀彧回想起往事,傷心欲絕,不久就去世了,享年50歲,至于是自殺還是被曹操逼迫而死就不得而知了。
曹操和荀彧曾經(jīng)的關(guān)系就像劉備和諸葛亮,本打算共創(chuàng)千秋大業(yè),可為什么后來發(fā)生了決裂的事件呢?因為他們的理想發(fā)生了沖突,荀彧一心想興復漢室,曹操則打算建立新的天下。他們的身份本就不同,曹操代表著法家寒族,而荀彧代表著儒家士族。身份不同,所以利益不同;利益不同,所以主張不同;主張不同,所以命運不同。從這點看,他們兩個人都是悲劇人物,都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荀彧的一生,光輝在前,黯淡在后,正因如此,愈值得回味。如果他和曹操一起興復了漢室或者一起建立了新的王朝,那當然是完美的結(jié)局。可惜,歷史總愛開玩笑,這兩個結(jié)局偏偏都沒有出現(xiàn),出現(xiàn)的只是對立、決裂、猝死。
1800年過去了,荀彧依然是眾多三國英雄中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留給我們的,也不只是那一句“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jié)”。作者:高如星【原標題:王佐之才荀文若】